2021/03/03

Logitech ERGO M575 及 Logi Options 簡介


前陣子,在 Logitech 工作的友人送了一隻 ERGO M575 軌跡球給我,想我試用完後寫一點東西或給些意見。 

軌跡球這東西,喜愛的人會愛不釋手,不愛的人會嗤之以鼻,由滑鼠改為軌跡球,要不是為了減少肌肉勞損、想要預防腕管綜合症,就是因為桌面面積太小、能供滑鼠移動的空間有限。

初初用軌跡球的時候,難免會有一點不適應,但其實只要幾天的時間,就能完全熟習,而 ERGO M575 這個奇怪的外形,大抵可以追溯至 2010 年的 M570、甚至 2000 年的 TrackMan Wheel,經歷 20 年而沒有怎麼大變的外形,相信這就是 Logitech 設計師認為最好的設計吧? 


ERGO M575 推出只幾個月,網上已有很多朋友介紹過了,所以今次想介紹一下很少人談論的專屬軟件 Logi Options。如果你正使用 Logitech 產品,而沒有好好善用 Logi Options 的強大功能,那真是極度的浪費了。 


簡單來說,Logi Options 可以讓你自行定義滑鼠或軌跡球上每個按鍵的用途,在 Mac 的社群裡,USB OverdriveSteerMouse 都提供相似的功能,但這兩個軟件都要 US$20,而 Logi Options 則是免費軟件,能對應指定的 Logitech 產品。  

相對 USB Overdrive 及 SteerMouse 的使用介面,我覺得 Logi Options 的設計比較簡單易懂,十分直覺。 例如配對 ERGO M575 後,會顯示有三個按鍵,每個按鍵都可指派一個特定功能,包括以下這一大堆: 


Mission Control / App Expose /  Finder 搜尋 / Launchpad / 顯示桌面 
手勢按鈕 / 按鍵動作指定 / 進階點按 / 輔助按鍵 
前進 / 上一個 / 上一步 / 下一個 
全螢幕 / 智慧式縮放 / 最小化視窗 
向右捲動 / 向左捲動 
桌面(右)/ 桌面(左) 
增加亮度 / 減少亮度 
播放/暫停 
提高音量 / 降低音量 / 靜音 
開啟應用程式 / 開啟檔案 / 開啟網頁 / 開啟資料夾 
搜尋 / 查詢 / 通知 
點按 / 小算盤 / 螢幕擷取 / 軌跡球靈敏度 

以下讓我提供一些應用場景給大家參考。

經常觀看影片的朋友,不妨把它們設定為「播放/暫停」、「提高音量」及「降低音量」,想像一下,以後觀看影片時就不需要在鍵盤上找多媒體按鍵,只需把手放在 ERGO M575 上,就可輕鬆控制音量及暫停播放。 


經常要打字的朋友,除了可以按「Command+空白鍵」來轉換不同輸入法,也可在「按鍵動作指定」中輸入「Command+空白鍵」,以後就可以按一下 ERGO M575 來轉換輸入法。 

我經常都會利用 Mac 的文字朗讀功能,即使做著維修工作,也可聆聽很多精彩的文章或報刊內容,它的預設快捷鍵是很奇怪的「Option+Esc」, 透過 Logi Options,由選取文字到吩咐電腦朗讀,都不需再觸碰鍵盤了。 


人都是貪心的,有了這麼好用的快捷按鍵,自然覺得三個按鍵實在太少了,原來 Logi Options 還支援手勢按鈕,當你按著某個鍵時再推動軌跡球往四邊,就會得到另一組功能。


你甚至可以再自訂推動軌跡球往四邊時的不同功能! 


開始有點心動吧?但 Logi Options 的功能還不止於此,你甚至可以在每個應用程式中預設不同的快捷按鍵,比如 Microsoft Word 及 Safari 的快捷按鍵可以完全獨立,針對每個應用程式的常用功能作出專屬編排。 究竟 ERGO M575 這三個快捷按鍵能演變出多少個可能? 


用了 ERGO M575 一個星期後,我是很滿意的,但我不打算長期使用,因為我本來就是 Logitech 另一款旗艦軌跡球 MX ERGO 的用家,實在不捨得離開 MX ERGO 啊,有機會再向大家介紹這個擁有更多快捷按鍵、能調整使用角度、以及支援兩組裝置的 MX ERGO 軌跡球。

2020/12/27

單靠 iCloud 儲存相片可靠嗎?

近日有報章報導,一名台灣蘋果用戶存放在 iCloud 及 iPhone 上的相片不翼而飛,而蘋果公司又沒有作出合理解釋,只用法律條文推搪責任,引發不少朋友對珍貴相片存放在雲端的疑慮。 

很多朋友以為,如果 iPhone 有一份資料,iCloud 又有一份資料,那不是已經做足了備份,十分安全了嗎?嚴格來說,如果 iPhone 跟 iCloud 是「不同步」的話,情況確實會好一點,例如當你發覺 iCloud 上的相片消失後,總可在 iPhone 上找回相片,反之亦然。 

但「iCloud 照片」的運作原理是「同步」的,例如在 iPhone 上加入一張相片,在 iCloud 也會即時反映,即加入這張相片,同樣在 iPhone 上刪除了一張相片,在 iCloud 上的這張相片也會即時刪除,當然你可以在「最近刪除」的相簿中找回,但如果有人拿了你的 iPhone 並把某張相片刪除,再清空了「最近刪除」的相簿,這張相片就會在地球上永久消失。

看來「iCloud 照片」並不是一個完美的備份方案,那應該怎樣做好相片備份呢? 

除手提電話外,很多 iPhone 用戶同時也擁有一台 Mac,而在 Mac 上也有「相片」這軟件,只要接通了 iCloud,三個設備之間(iPhone / Mac / iCloud)就擁有完全相同的相片圖庫,以我的經驗為例,iPhone / Mac / iCloud 相片數量是完全相同,即是完全同步的。
想有進一步的保障,你只需定期為 Mac 做 Time Machine 備份,就等於為 Mac 上的文件連帶「相片」做了完整備份,而這個備份是「非同步/離線」的,完全不會受到相片同步的影響。 

例如今次事件中的苦主,即使存放在 iPhone / Mac / iCloud 上的相片意外地全部消失,只需找回最近的 Time Machine 備份,把全部資料回復到 Mac 上,消失了的相片就會重見天日,這些相片也會再次推送到 iCloud 及 iPhone 上。
最後順帶一提,為了節省 Mac 上的儲存空間,用戶是可以選擇在 Mac 的「相片」軟件上選擇「最佳化 Mac 儲存空間」,即只保留「低清版」的 iCloud 相片,這雖然可大大節省 Mac 上的儲存空間,但 Time Machine 也只能備份「低清版」相片,建議有需要的朋友選擇「下載原始檔」。
世上沒有絕對的安全措施能保證萬無一失,但我覺得蘋果這次的交待確實令 iCloud 用戶十分失望,必需要成立一個獨立調查委員會,徹底查出事件的成因,提出改善建議及嚴格遵行,若有人為疏忽,更應革職查辦,才能恢復廣大用戶對 iCloud 的信心。

2019/09/19

【新品推介】MacHack 屏幕支撐架

據了解,iMac 2012/2013 型號因為一些零件材料問題,部份屏幕支撐架容易斷裂,導致屏幕往下傾斜、無法固定,若要更換這個屏幕支撐架,需要把整台 iMac 拆開,除運送費時外,價錢也不便宜,於是很多朋友就胡亂找些硬物把屏幕托住,勉強解決這個問題。 

使用固定硬物除了影響 iMac 外觀,在調整屏幕角度時也會遇到困難,並非最佳答案。有見及此,美國有用家自行生產一個可以調節角度的 MacHack 外置屏幕支撐架,更好地解決困擾這批 iMac 用家多年的問題。

Mactivity 為照顧香港用家需要,獨家從美國引入 MacHack 屏幕支撐架,零售價 HK$298,歡迎到 Mactivity 參觀選購。

2019/08/19

化繁為簡的網絡收音機

最近香港社會因林鄭月娥辦事不力導致嚴重撕裂,年青及年長一輩互不了解,很多家庭因政見不同而弄得關係緊張。 

作為年輕人,如果可以關心家中長者需要,讓他感覺被重視,或可慢慢修復破裂的關係。以本人為例,父親已退休多年,閒來無事就是看電視及聽收音機,特別喜愛聽家鄉潮州電台,幾年前已教他透過 iPhone 用「蜻蜓FM」收聽大陸電台,據說它是大陸最受歡迎的網絡電台軟件,可惜在操作上越來越複雜,對不擅長電子科技的長者來說,一個忽然彈出的廣告已可令他不知所措,若他因此放棄了娛樂作用的收音機,便會花更多時間收看無益的 TVB 新聞,這對家庭和諧只有百害而無一利。怎樣可以簡化這個收音機軟件操作呢?

打開「蜻蜓FM」,馬上會見到這些令人不耐煩的廣告。 



因為功能實在太多,長者一定有機會按錯掣。 



我也不懂如何向長者解釋怎會變成這個畫面。



先要找出相關電台的直播源,用電腦到訪 www.qingting.fm,先找尋想要的電台,留意網址列的數字。 



再拆解它的原始碼,以「潮州戲曲廣播」為例,它的直播源就是 https://lhttp.qingting.fm/live/4595/64k.mp3。



雖然用 iPhone 上的 Safari 也可打開這個直播源,但感覺太原始了。 



於是到 App Store 找到一個十分簡單的 FStream 軟件,設計乾淨俐落,無多餘功能,很適合今次實驗用。



打開 FStream,到 Favorites 加入電台的 URL 及重新命名。



可以加入其它電台的直播源,例如很多長者也愛聽香港電台第五台,以後轉換電台就更加容易。 



以下是在網絡上找到的電台直播源,供大家參考。

香港電台
第一台
http://rthk.hk/live1.m3u
第二台
http://rthk.hk/live2.m3u
第三台
http://rthk.hk/live3.m3u
第四台
http://rthk.hk/live4.m3u
第五台
http://rthk.hk/live5.m3u
普通話台
http://rthk.hk/livepth.m3u

新城電台
知訊997
https://metroradio-lh.akamaihd.net/i/997_h@349799/master.m3u8
財經104
https://metroradio-lh.akamaihd.net/i/104_h@349798/master.m3u8
Metro Plus AM1044
https://metroradio-lh.akamaihd.net/i/1044_h@349800/master.m3u8

五大訴求,缺一不可。

2019/03/03

淺談 HDD / SSD / Fusion Drive


回顧過往數十年的電腦史,電腦硬件技術不斷進步,無論是中央處理器、圖像處理器、記憶體、Wi-Fi、USB 傳輸埠等,速度都在逐年攀升,唯獨傳統硬碟(Hard Disk Drive,簡稱 HDD)這項儲存裝置,在速度上沒有什麼提升,只見到 HDD 在容量上不斷加大,由 10 年前常見的 1TB 演變到現在的 4TB,甚至不太常見的 10TB,但在速度上卻沒有重大突破,於是便有了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rive,簡稱 SSD)的出現。 

雙儲存系統 速度容量兼享 

SSD 用來儲存資料的核心是 Flash 快閃晶片,即是 iPhone 及 iPad 等使用的儲存空間技術,它的優點包括快速、寧靜、輕巧、省電、防震等。Apple 在 2008 年首次應用 SSD 技術在 Mac 電腦上,那就是當年 Steve Jobs 在發佈會從公文袋拿出來的第一代 MacBook Air,記得當年標準配置的 MacBook Air 是使用 80GB 的 HDD,售價 US$1799,顧客可以另加 US$999 把 80GB 的 HDD 升級為 64GB 的 SSD,價錢貴了容量卻縮減了,這可能就是 SSD 唯一的缺點:貴,尤其是在 SSD 仍未算普及的年代。 

如果想要 SSD 的速度,又想要 HDD 的大容量,卻又不想付出天價,可以怎辦呢?Apple 在 2011 年推出的 iMac,引入了「SSD+HDD」的概念,在原有的 1TB HDD 外,可另付 US$600 加入另一個 256GB 的 SSD,並把 macOS 作業系統及應用程式預先安裝在 256GB 的 SSD 上,至於 1TB 的 HDD 便可用作存放自己的檔案。這個做法的好處是執行各個應用程式時,都能享受 SSD 帶來的速度,其他佔據大容量的檔案又可安放在 1TB 的 HDD 裏,有點像 PC 世界中 C Drive 及 D Drive 並存的概念。不過,這類「SSD+HDD」獨立存放檔案的模式,操作時用家要首先決定把資料存放在快速但細小的 SSD,或緩慢但容量龐大的 HDD 上,否則日後想更改存放位置時,就要大費周章,造成諸多不便。 

結合 HDD 與 SSD 檔案自動擺位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Fusion Drive 便應運而生,它把 SSD 及 HDD 融合成單一的磁碟,例如 27" iMac 上的 Fusion Drive,就是結合 128G SSD 及 3TB HDD,但用家在桌面上,只會見到一個 3.12TB 的 Fusion Drive。常用的檔案,包括 macOS 作業系統及常用的軟件,會存放在 Fusion Drive 中的 SSD 部分,以確保有最快的啟動速度。至於其他的資料文件,macOS也會根據使用的頻率,把常用的存放在 SSD 內,不常用的存放在 HDD 內,整個過程由 macOS 在背後執行,用家完全不必理會,便能得到最理想的效果。 

Apple 可算是率先放棄 HDD 的電腦廠商,現在只剩下 iMac 仍然提供 HDD 及 Fusion Drive 選項,其中 21.5" iMac 又因為使用了體積較小,但效能較低的 2.5" HDD,它的老化速度更為明顯。近年很多使用 HDD 的 Mac 機用家,已了解到 SSD 能顯著提升舊機的效能,紛紛自行或找專門店把 Mac 機內的 HDD 升級為 SSD,以延長 Mac 機的壽命。但隨着 SSD 的成本逐漸下降,相信 Apple 很快就會步向全面使用 SSD 的年代,到時用家就不需要為 HDD 老化而煩惱。

* 此文經修改後刊於 27/2/2019 明報《果人果事

2018/12/29

MacBook 升級攻略

我們在買電腦時都會有個想法,就是先買便宜一點的配置,無論是處理器(CPU)、顯示卡(Display Card)、記憶體(RAM)、硬碟(Hard Disk Drive,簡稱 HDD)等,需要更快速度或更大容量時,只要把個別零件升級就可以,不用購買全新電腦。但這個想法在 MacBook 上可行嗎? 

眾所周知,Mac 一向比 PC 封閉,硬件升級不像 PC 具彈性,但仍然容許用戶更換 RAM 及 HDD,近年更可用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rive、簡稱 SSD)直接替代 HDD,令資料讀寫速度大幅提升,不過這模式已逐漸改變,以下逐個系列進行分析。

MacBook

初代 MacBook 在 2006 年發佈,不少朋友都稱呼它做小白或小黑,它容許用戶更換 RAM 及 HDD/SSD,不過早在 2010 年已停產。

Apple 於 2015 年推出全新設計的 MacBook,機身更輕更薄,但代價就是必須把 RAM 及 SSD 都焊死在極細小的底板上,升級空間是「零」,正式開始了「全自閉」的年代。

MacBook Pro 

跟初代 MacBook 同期推出的高端 MacBook Pro,同樣容許用戶更換 RAM 及 HDD/SSD,由於CPU 強勁夠力,至今仍有不少朋友願意為它加 RAM 及把舊式 HDD 轉為 SSD。

在 2012 年推出的高清屏幕 MacBook Pro Retina 版本,摒棄 CD-ROM 後令機身變得更輕更薄,但它的 RAM 卻是焊死在底板上,用戶只能更換 SSD,可惜這些 SSD 採用專屬介面,加大 SSD 容量的成本頗高。

到了 2016 年,MacBook Pro 的機身厚度再被推向極致,這款 MacBook Pro (Thunderbolt 3) 參考了一年前推出的全新 MacBook 結構,無論是 RAM 及 SSD,都焊死在底板上,升級空間是「零」,也是「全自閉」型號。

MacBook Air

2008 年推出的 MacBook Air,是 Apple 首部摒棄 CD-ROM 的系列,或許就是 MacBook Pro Retina 版本的前身,它的 RAM 同樣是焊死在底板上,用戶只能更換 SSD,由於 MacBook Air實在太受歡迎,即使專屬介面 SSD 十分昂貴,不少朋友仍會加大 SSD 方便工作。

到了 2018 年,全新的 MacBook Air 也跟隨 Apple 近年的「全自閉」設計方向,無論 RAM 及 SSD 都焊死在底板上,升級空間也是「零」。

* 此文經修改後刊於 26/12/2018 明報《果人果事》

2018/11/15

在 Mojave 上執行 Snow Leopard

不經不覺 macOS X 已來到了第 14 個版本,名字叫 macOS Mojave,而在 macOS 歷史裡,macOS 10.6 Snow Leopard 可說是一個分水嶺,不少舊的應用軟件如果不作更新,往往未能過渡至 macOS 10.7 Lion 或以後的系統。

我在 Mactivity 日常使用一個叫 Quicken 2007 的軟件做會計記賬,它只可在 Snow Leopard 上執行,而新版的 Quicken 又不太合我心意,於是我仍保留一部很舊的 MacBook Pro 專門用作 Snow Leopard / Quicken 之用,如果這台舊 Mac 壞掉,新機又不能執行 Snow Leopard,那怎算好?如果你手上仍有一些舊軟件只能在 Snow Leopard 上執行,又保留了 Snow Leopard 的光碟,可參考今次介紹的方法,用虛擬方式來解決。

【在虛擬環境下執行 Snow Leopard 軟件,可能涉及軟件授權問題,如對軟件授權有疑問,請參考軟件授權文件。】

先到 VirtualBox 網站下載 OS X hosts
安裝及執行 VirtualBox
指定建立 Mac OS X 10.6 Snow Leopard (32-bit)
選擇記憶體大小
建立一個 20GB 的虛擬磁碟
選擇 VDI 格式
選擇動態的硬碟容量
給它一個名稱
按 Start 開始安裝
提供 Snow Leopard 光碟映像檔位置(可用光碟版產生)
一堆外星語言
看到熟悉的安裝畫面了 
用磁碟工具程式把虛擬硬碟格式化 
安裝到 20GB 的虛擬硬碟
安裝進行中......
再辨認一次鍵盤
成功安裝 macOS X 10.6 Snow Leopard 了
也成功安裝了舊版的 Quicken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