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2

El Capitan 上的 AirPlay 有驚喜

很多朋友都稱讚 Mac 很耐用,人家買 PC 只可用兩三年,但買 Mac 隨時可用上六七年;以我為例,日常仍然是使用 2009 年款的 MacBook Pro,去年更換了更快更穩定的 SSD 後,相信可再支持幾年。

不少舊 Mac 雖然可以升級到最新的操作系統 OS X El Capitan,但為了確保有最理想的表現,Apple 把部份對硬件要求特高的新功能都留給較新型號的 Mac;以無線連接 Apple TV 播放影像的 AirPlay 功能為例,官方稱聲只支援 2011 年後的機種,所以我的 MacBook Pro 跟 Apple TV 始終無緣,直到最近。

AirPlay 最低要求是 2011 年後的機種

今晚在 Safari 打開 YouTube 時,無意中發現畫面右下角多了一個熟悉的 AirPlay 圖案,以往從未在我的 MacBook Pro 上出現過,便好奇地按一下,竟真可找到家中的 Apple TV(第二代),並成功把 YouTube 畫面無線傳輸到 Apple TV 去,效果亦十分流暢。

看到有 AirPlay 圖案

成功把 YouTube 畫片無線傳到 Apple TV

以後想在 Apple TV 收看 YouTube 影片,除了取出 iPhone 及 iPad 外,現在又多了一個選擇,即使它是一台已服役六年多的 MacBook Pro。

2015/11/11

不喝咖啡的我也會買的一隻咖啡杯

前幾天 Facebook 上有位朋友貼出了「我們認識八年」的通知,他就是我的朋友、來自台灣的 Fred Chen。 

其實我們的認識不止八年,應該是九年多了。那時 Mactivity 剛成立不久,每天其實是好清閒的,在瀏覽網上討論區時,看見他貼出為自己初建品牌 essential tpe 找香港代理的訊息,從此我們就成為生意上的合作伙伴。 

Fred 以前經過香港時,都會上來 Mactivity 探我,跟我分享他工作上甚至生活上的點滴。他對產品開發有著異於常人的熱情,經常想著怎樣透過設計去改善人的生活,他也會教導我很多產品設計上的知識。

記得上個月終於有機會到台灣探訪 essential tpe 公司,看到他們開發的每個 Apple 相關產品,包括 Ultra Protection Sleeve 保護套、the icon iPhone 專用電池,各種款式的 iro case,我都可以說出它們的開發歷史、甚至每個包裝盒的演變過程。 

在經歷一些人生改變後,很高興知道 Fred 又重新回到產品設計的崗位了,今次的產品跟 Apple 可沒甚麼關係,而是一個便攜式三合一冰滴咖啡杯,叫作 Dripo。



Dripo 已通過審查及放到 Kickstarter 上去,只要有足夠人數支持的話,Dripo 就可以在半年後面世了。Fred 對設計一絲不苟,我對他的設計一向信心十足,尤其是產品用料及安全上,更不用懷疑。 

關於咖啡的東西,我所知不多,因為我只愛喝茶;但 Dripo 的樣子確實很可愛,如果你愛喝咖啡、特別是製作工序繁瑣的冰滴咖啡,我誠意推薦 Dripo 給你們。

Fred,我已下單買一個了,希望 Dripo 能成功推出,到時再跟你去紅磡黃埔新天地慶祝。

有著數!



剛剛收到 Fred 通知,香港及台灣的朋友,只要在 Kickstarter 購買後、向 Creator 發送暗號「#‎Friends」,就可以額外得到一個 Dripo 專用 Neoprene 便攜袋。




2015/11/01

利用 Safari 預覽回應設計模式網頁

網頁編寫技術日新月異,我在數年前重整 Mactivity 公司網頁時,首次接觸到「回應設計模式」(Responsive Web Design),這項設計可針對使用者的需求和使用的裝置做出回應,網頁版面配置會隨著裝置的螢幕大小和功能變動,更符合使用者在不同裝置上的習慣。 

因為有多種變化效果,能夠預覽回應設計模式網頁在不同裝置上的效果,對於網頁設計師來說就變得十分重要,最近推出的 Safari 9.0 就提供了一個便捷的方法,讓你可以隨時預覽回應設計模式網頁在 iPhone、iPad 及 Mac 上的不同效果。

打開 Safari,在「偏好設定>進階」最底下點選「在選單列中顯示開發選單」。 

在功能表選擇「開發>進入回應設計模式」。 

可以見到網頁在 iPhone 4 上的顯示效果。 

不停點選裝置的圖案,更可以出現横排、直排的效果。 

在 iPad 上更可以顯示不同比例的分割畫面(Split View)效果。 

最大解像度是 1920 x 1080,即是舊款 21.5” iMac 的解像度。 

想回復正常檢視,只要選擇「開發>結束回應設計模式」。

2015/09/10

iPad Pro - 從內容觀賞到內容製作


2010 年,Steve Jobs 在蘋果發佈會示範第一代 iPad 時,是優雅地座在梳化椅上、輕鬆地瀏覽網頁、回覆簡單電郵、觀賞照片及電影等,最後交由 Phil Schiller 示範 iWork 在 iPad 上的運作,但感覺似是修改原來的文件多於從頭製作。 

那時,我覺得 iPad 的定位,是很適合內容觀賞(Content Consumption),而不是內容製作(Content Creation),直到 iPad Pro 的出現。

高清大屏幕、多工處理及 iCloud Drive 

iPad Pro 用上 12.9" 高清大屏幕,配合支援真正多工處理的 iOS 9,如要將 Excel 的圖表拖到 Word 文件上就方便得多,加上 iCloud Drive 可存放各式檔案,在製作文件時就更加快捷,不用在幾個軟件之間來回穿梭耗費時間。 

外置鍵盤 Smart keyboard 

虛擬鍵盤無疑是很方便、能隨傳隨到,但彈出來時會佔去大半個屏幕,偶爾輸入少量文字隻語當然無問題,但真正做內容製作朋友,例如要編輯一本書籍,變相要長期忍受縮小了一半的屏幕,現在有一個方便易用的外置鍵盤,製作內容時就可以用盡屏幕的每一寸空間。 

觸感筆 Apple Pencil 

手指頭沒錯是最就手、也是最方便的 Multi Touch 指點工具,使用簡單的指與點在觀賞內容時當然沒問題,但如果美術人員想用 iPad 來繪圖,一支精準及能辨認不同壓力的觸感筆就能夠大大提升創作空間、實踐各種不同想法。 

打倒昨日的我?

很多朋友說,Tim Cook 又做了各種違背 Steve Jobs 意願的事。在我看來,Tim Cook 是不甘心 iPad 只停留在內容觀賞的層面,他想 iPad 伸延至其它工作範疇,例如內容製作方面,於是我們見到 iPad Pro、Smart Keyboard、Apple Pencil 等等。

現在,從事內容製作的朋友,除了 MacBook 以外,又多了一個新的選擇,希望 Apple 也可以藉此把 iPad 帶入這個全新的範疇、造福更多人。

2015/07/16

Fitbit Charge 戴上手


2014 年初,朋友送了一隻 Jawbone UP 手環給我,是我初次接觸這類智能手環,也寫了篇簡單的網誌介紹。那時已有不少朋友打賭我的 Jawbone UP 會在短時間內報銷,估不到大約八個月後真的壞了,我又回復自由身,無環一身輕。

兩個月前,隨著 Apple Watch 的推出,我又心思思想買一隻可戴在手腕的裝置,但 Apple Watch 仍然存有電量太短、價格太貴、功能太複雜等缺點,經過充份考慮後,我決定購買 Fitbit Charge,一隻推出不久的智能手環。

外觀及價格

Fitbit 全線有多種產品,因為我想有來電顯示功能、但又不喜歡 Charge HR 及 Surge 的錶扣款式,況且我也不是很運動型的人,偵測心跳功能暫時不太重要,相信 Fitbit Charge 是最適合我的了,價錢大約 HK$1,000。

圖中最左邊的就是 Fitbit Charge,右邊的未有機會使用,不作介紹。

為配合不同手腕粗幼,Fitbit Charge 有細碼及大碼可供選擇,而我剛好是最麻煩那類,即是細碼太細、大碼又太大,最終我還是選了大碼,可能是潛意識以為自己身體會再長大;顏色是四選一,我選了最大路的黑色,女生應該會很喜愛桃紅色那款。

可以見到 Fitbit Charge 錶帶部份是很薄很柔軟的,也沒有傳統凸起的金屬錶扣。

第一次把 Fitbit Charge 戴上手,感覺比 Jawbone UP 濶很多,它幾乎是兩條 Jawbone UP 的濶度。起初以為會很不習慣,但用了幾日已可完全適應,睡眠時也不覺得有很大問題,而且 Fitbit Charge 的錶帶部份比 Jawbone UP 薄身及柔軟,打字時壓著手腕也不會有壓逼感,相反 Jawbone UP 像一隻手鐲的厚度,壓著手腕時會有頂住的感覺。

充電及同步 

Apple Watch 令我最不滿的地方是要每天充電,如果有一天忘記充電,它就連最基本的報時功能都失去了。相反,我的 Fitbit Charge 每次充電大約都可支持九至十天,實在方便得多,而在電量降至低點時,更有電郵提醒我要充電。

Fitbit Charge 不一定要連接手機,也可用左邊的 USB 無線連接器,把整天的活動記錄傳送到 Mac 或 Windows 電腦,右邊是充電電線。

無論是 Jawbone UP 或是 Fitbit Charge,都是密密地、默默地收集用家的各項活動數據再傳送至手機或電腦。記得 Jawbone UP 若要跟手機同步時,先要把它除下來,並把一端插進 iPhone 的耳筒插位,這是多麼笨拙。現在要將 Fitbit Chrage 同步,可透過藍牙無線傳送到手機、或使用附送的 USB 連接器以無線方式傳送到 Mac 或 Windows 電腦,資料更可存放在 Fitbit 網站,方便日後隨時檢閱。

萬步人生及運動記錄 

這類智能裝置又叫現代 Pedometer(計步器),顧名思義,它的首要功能就是記錄每天步行及各項運動數據。

暫時最高記綠是一天行了 25,000 步。

專家建議成年人每天最少要步行 10,000 步,當我每天步行 10,000 步後,Fitbit Charge 就會震動數秒來為我慶祝「萬步人生路」,別小看這一下輕微震動,它的確可以帶來一些成功感,鼓勵我再努力一點。你也可以參加各種任務,鼓勵自己完成不同目標及收集各類獎牌;如果你有同伴也是 Fitbit 用家,更可以互相挑戰。

Fitbit 程式設有多種挑戰,鼓勵用家完成更多任務。

除了計步器,Fitbit Charge 還可計算步行梯級,雖然我覺得效果不太準確;對於真正愛好運動的朋友,Fitbit Charge 也提供了 Track Exercise 功能,可記錄詳細的步行、跑步甚至騎單車活動數據,附有地圖、步速、消耗卡路里等資訊,只是我很少使用。

不到 12 分鐘的步行,做這類詳細記錄好像有點多餘。

睡眠記錄及早晨鬧鐘

使用 Jawbone UP 時,我要按一下手環的按鈕讓它進入睡眠情景模式,才能準確記錄睡眠狀況,但有時總會忘了做這個動作,起床後再做調校就很麻煩。

Fitbit Charge 最令我興奮的地方,就是它可根據我的活動狀況,自動偵測甚麼時候開始睡眠、甚麼時候起床,而且十分準確。例如我在上星期日因事要分開三段時間睡眠,還包括了黃昏午睡,它都能完全掌握,不用我費心。 

Fitbit Charge 連我小睡片刻也不放過,全部記錄下來。

至於早晨鬧鐘震動提示,Fitbit Charge 同樣可以有效地把我叫醒卻不吵醒其他家人,但它沒有像 Jawbone UP 一樣的智能鬧鐘功能,它只會在指定時間震動,而且分毫不差,完全不懂分析你是在淺層睡眠或是深層睡眠中,這方面實在可以再改進。

另外,Jawbone UP 用家都知道一個叫 Idle Alert(閒置提示)的功能,能提醒用家不要坐著太久、要定時起身走走。不知是不是專利問題,Fitbit Charge 竟然沒有提供這個簡單且實用的功能,令人十分惋惜。

日期時間及來電顯示 

自從使用 iPhone 後,我已很久沒有戴手錶的習慣,但人總不會 24 小時戴著 iPhone,我也試過 iPhone 的電池在路上耗盡,這時就連時間也不清楚,所以能顯示日期時間的 Fitbit Charge 就能提供多一重保障。 

用家可透過 iPhone 程式或登入 Fitbit 網頁,先選擇自己喜愛的日期時間顯示方式,以後只需輕拍 Fitbit Charge 屏幕附近兩下、或按 Fitbit Charge 左邊按鈕,這時 LED 就會由關閉轉為顯示日期時間,就像電子錶一樣,幾秒後又自動熄滅。唯一要投訴的,就是這個拍兩下的節奏有時很難捉摸,如果能改為揮動手腕即能顯示就更為靈活。

可選擇不同的錶面,我覺得有日期的這款最實用。

至於來電顯示,可以說是我選擇 Fitbit Charge 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我覺得 Apple Watch 的通知功能實在來得太多、太頻密,生活上很多文字訊息都不是很急切的,相反有來電顯示及震動功能的 Fitbit Charge,往往可以在嘈雜的環境裡提醒我有來電;有時我忘了把 iPhone 從震機轉為鈴聲模式時, Fitbit Charge 的來電顯示也能提醒我接聽電話。

後記 

我使用了 Fitbit Charge 已兩個月了,只有沖涼及充電時才會把它脫下一陣子,其餘時間都會戴著它,已成了我生活的一部份,記錄著我一切的活動。 

用電腦登入 Fitbit 網站,就可以隨時隨地檢閱自己的活動記錄。

今天跟一位朋友碰面,發覺他忽然瘦了許多,原來又是看醫生後知道自己「三高」,必需要改變飲食習慣及勤做運動,在他的努力下,數月就減了數十磅。看來這些可以鼓勵用家多做運動的佩戴設備,仍然大有市場。

現在的對手是有點弱,你有興趣挑戰我嗎?

如果你也是 Fitbit 用家,想挑戰我的步行記錄,歡迎透過電郵方式把我 johnnychan@mac.com 加入你的「朋友」名單中,看看本星期誰人可以保持步行最多的記錄。

2015/07/10

在 Mac 上玩 Apple II 遊戲


不知有多少人會記得蘋果在 1977 年推出的 Apple II 電腦?你小時候有沒有機會玩過 Apple II 電腦?甚麼?你那時還未出生?

時至今日,想找到一部三十多年前出產但仍然操作正常的電腦並不容易,但透過軟體模擬器,在 Mac 上重溫 Apple II 電腦的風采卻並不困難,其實主要都是打遊戲機啦。 

在眾多模擬器中,Virtual II 功能比較齊全,我們就用它來示範。先到 Virtual II 網頁下載最新版 Virtual II,過程中感覺伺服器有點慢,不會真是用 Apple II 來改裝的吧?

自製一個 Virtual II 檔案夾,把解壓後的這四個項目都抄進去。 

第一次打開 Virtual II,你會見到這個令人失望的畫面,說找不到適用的 ROM 軟體。 

由於版權問題,Virtual II 並不包含 Apple II ROM,用家需自行在互聯網上搜索。

所謂世上無難事,只要有 Google,這些 ROM 都可在這裡下載。我選擇了 APPLE2E.ROM,應該可玩較多新款的軟體。大家只需把 APPLE2E.ROM 放到剛才自製的 Virtual II 檔案夾,然後在 Virtual II 的 Setup 設定中,指定 Current ROM Folder 的位置。 

現在要找合適的遊戲軟體了,網上也有不少資源,例如這裡

今次我找到小時候最愛的遊戲之一 Karateka,下載相關 dsk 磁碟映像檔後,直接 Double Click 這個 dsk 檔案,耐心等候幾十秒,你就可以出發拯救公主了。

當你玩到最緊張的時候,就會出現這個貼心的提示,好讓你可以休息一下。想日以繼夜、夜以繼日沉迷下去的話,也可付 US$19 或 US$49 購買完整版 Virtual II 軟體。 

最後有幾個小貼士跟大家分享,想懷舊當然是選擇 Monochrome Color;而在 Mac 上沒有接駁 Joystick 這玩意的朋友們,也要記得選擇 Use Arrows as Joystick。

Apple II Forever!

2015/05/12

MacBook 三強鼎立應如何決擇



隨著全新 MacBook Retina 的推出,Apple 的手提電腦又回復三強鼎立的佈局,如果今日要選擇一款蘋果手提電腦的話,應如決擇呢?

我選取了三部比較受歡迎的型號作粗略比較,個人主要關心六大範疇,包括屏幕、速度、重量、電量、擴充及價格,然後製作了一個充滿主觀成份的雷達圖供大家參考。

說到底,每位用家的要求都不盡相同,有人注重輕巧,有人注重速度,有人注重擴充性能,甚至有人注重上面沒有提及到的鍵盤手感、視像鏡頭質素、機背發光蘋果等,並沒有一部 MacBook 可以滿足以上所有願望,大家只能根據個人喜好選擇最合適自己的機種。

2015/04/27

在 Mac 上清除廣告軟件

首先要說明,廣告軟件(Adware)並不等同電腦病毒,維基百科稱廣告軟件是:
以廣告為目的,例如會不斷彈出「電腦網路」或「系統效能低落」等廣告......雖然大部分對電腦無害,但通常這類程式經常在系統中造成惱人效果,並多少會影響使用者使用電腦。 
前幾天,有位朋友帶同一部受到廣告軟件困擾的 MacBook Air 上來 Mactivity 找我幫忙,所遇到的困擾包括瀏覽器首頁被騎劫到一個不知名的網頁,搜索引擎也由 Google 更改到其它不知名搜索公司,甚至在不情願的情況下彈出各類廣告視窗。

災情一:瀏覽器首頁被騎劫到 http://search-quick.com,並且不能更改。

災情二:搜索引擎也由 Google 更改到 thesmartsearch.net。

災情三:不斷彈出各類廣告視窗,而你會光顧透過這類宣傳途徑推介的軟件(包括知名度很高的 MacKeeper)嗎?

要怎樣清除這些惱人的廣告軟件呢?Apple 有一個官方的清除廣告軟件方法,包括把系統軟件更新到最新版本,以及手動刪除一些檔案。 

想簡單一點,你也可以嘗試安裝一個叫 AdwareMedic 的軟件,網站也簡單介紹了何謂廣告軟件。 

打開 AdwareMedic,選擇 Scan for Adware,這時軟件會連接到 AdwareMedic 網站的資料庫,以便偵測最新的廣告軟件資料。 

一旦找到廣告軟件,只需按 Select All 及 Remove Selected Adware 即可清除相關廣告軟件。 

正如 AdwareMedic 網站所稱,廣告軟件很多時都是透過一些免費軟件的安裝程式「隨同附送」,想避免「意外中招」,以後要找軟件,最好還是透過官方 Mac App Store,那就安全得多。

2015/03/26

Mac 關機等好久?

相信不少 Mac 用家也有同感,就是最新版本的 OS X Yosemite 把舊的 Mac 弄得很慢。早陣子終於立下決心,替家中那部 2008 年 MacBook Pro 做一次手術,由傳統硬碟升級到新型的 SSD、及把舊檔案全部移到 SSD 上。安裝 SSD 後,開機時間由以往的一分鐘縮短到十多秒,同時電腦的整體速度也提升了不少、操作非常暢順,是十分滿意的投資。 

以往,這台 MacBook Pro 有一點令我十分困惑,就是關機時間往往需要三四分鐘,煮完一個杯麵回來仍然未完成關機動作,我只好減少關機次數,改用睡眠代替。

本來以為升級到 SSD 後,關機時間必可大為改善,怎料仍然要等三四分鐘,那定是軟件引起的問題了,就如客人經常說的「撞咗嘢」。那究竟是甚麼東西發生衝突呢? 在 OS X 內,有很多內建的小工具可以協助偵測,其中一個便是「工具程式」內的「系統監視程式 Console」。

老實說,系統監視程式內的這些訊息,相信沒幾個人可以完全看得明白,但仍可勉強辨別出 Mac 在關機時會執行一連串跟 Parallels Desktop 有關的指令,而我在很久前已把 Parallels Desktop 程式刪除掉了。這會不會是問題根源呢? 

在「資源庫」下,我找到幾個跟 Parallels Desktop 有關的檔案,在確保做好備份後,便即大刀一砍,把它們全都刪除掉。

資源庫 > LaunchAgents



資源庫 > LaunchDaemons



在砍掉幾個名字包含 Parallels 的檔案後,MacBook Pro 的關機速度,就由 3 分鐘變成 3 秒鐘,快了 60 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