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9

MacBook、MacBook Air、MacBook Pro 會否終極結合?

自從 Apple 在去年推出全新的 New MacBook 後,它的手提電腦產品線變得有點複雜,好多朋友都分不清三條產品線(MacBook、MacBook Air、MacBook Pro)的分別,我在公司也常要向客人講解三款產品的定位及優劣。 

在我看來,Apple 可能是用 New MacBook 來測試用家對全新技術(例如 USB-C 及蝶式結構鍵盤)的接受程度,也讓業界有足夠時間生產各式週邊設備,最終會把這些新技術移殖到其它機種上。

坊間一直傳言 Apple 會把 New MacBook 及 MacBook Air 整合,推出配備高清 Retina 屏幕、蝶式結構鍵盤、USB-C 連接埠甚至超寧靜没風扇的全新入門級手提電腦,或會有 13" 及 15" 屏幕尺寸版本。 

那麼現在的 MacBook Pro Retina 又怎麼樣?同樣配有 13" 及 15" 屏幕尺寸,但除了運算度更快、更多記憶體及更大的 Flash 儲存外,它跟上述的新 MacBook 或 MacBook Air 還有甚麼分別?如果 MacBook Air 也配有 Retina 屏幕的話,MacBook Pro Retina 是否仍需要帶著 Retina 這名稱?如没有更具特色的高階功能,怎樣才能突出 MacBook Pro Retina 的專業級身份?

讓我們看看現在的 iMac 及 Mac mini,已悄悄地配備了一款 CPU 速度僅可應付一般需要的「超入門級」選項,價格也經濟一點,很適合一些買電腦來「擺多過用」的顧客,而 Apple 也從來没有把它們再分拆出 iMac Pro 或 Mac mini Pro 之類。 

Intel 1.6GHz Core i5 處理器是低階 MacBook Air 級數


Intel 1.4GHz Core i5 處理器比入門級 MacBook Air  還要慢

我覺得 iMac 及 Mac mini 的命名方式很簡單清晰,不用勉強在產品名稱上細分入門級或專業級,單一機種名稱下也没妨礙普通用家找到適合自己需要的型號。Apple 會不會將這個風格套用在手提電腦上,索性將三款不同「外觀」的手提電腦整合為一款、只以「內涵」或「屏幕大小」來分辨效能高低呢?且拭目以待。

2016/03/09

從勒索軟件看 Mac 的保安機制


近日 Mac 上出現了第一個功能完整的勒索軟件 KeRanger,透過知名 BT 分享軟件 Transmission 散播,引發全球 Mac 用家恐慌,令大家重新思考 Mac 的保安問題。 

作為一位 Mac 用家,當然不希望見到同類事件再次發生,讓我們重溫一下 Mac 針對外來軟件的保安系統是如何運作的。

1. 檔案隔離 File Quarantine 


透過 Mac OS X 上的 Safari、訊息、郵件等具備隔離功能的軟件下載及打開檔案時,Mac OS X 會警告你該檔案的來源,你會收到詢問「確定要打開嗎?」的提示,確保不會有軟件在你沒留意時靜靜地執行。 

2. 已知的惡意軟件檢查 Known malware check 


Mac OS X 在打開隔離檔案時,會檢查是否有已知的惡意軟件,若發現已知的惡意軟件,將顯示提示訊息。那麼 Apple 是怎樣更新惡意軟件資料庫呢?你可以打開「系統偏好設定>App Store」,檢查有沒有選取「自動檢查更新項目」及「安裝系統資料檔案和安全性更新」。 

這個檢查惡意軟件黑名單的方法又叫做 XProtect,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Macintosh HD>系統>資料庫>CoreServices>XProtect.Bundle」,右按 XProtect.bundle 顯示套件內容,打開「Contents>Resources>XProtect.plist」來看看,如果發現有 OSX.KeRanger.A 的字串,即表示惡意軟件黑名單已更新,可以避過今次的勒索軟件 KeRanger。 

3. Gatekeeper 


大家都知道,透過 App Store 下載軟件是最安全的,因為都受到 Apple 的嚴密監控,Apple 會審核每個軟件後才由 App Store 發佈,只要軟件有問題,Apple 就會快速將它從 App Store 中移除。 

但基於某些原因,很多軟件都沒有進入到 App Store,而必需在 App Store 以外的地方自行下載。對於這類軟件,Gatekeeper 機制可以讓開發者從 Apple 取得一個開發者 ID,並在其所開發的軟件上簽署,因此 Gatekeeper 可以封鎖惡意軟件開發者所建立的軟件,並確認軟件在簽署之後未遭受竄改。如果某個軟件沒有開發者 ID、或軟件已被竄改,Gatekeeper 即會阻止安裝這個軟件。 

誰人把關不力?

今次在 Mac 上出現的勒索軟件 KeRanger,據說是駭客把竄改了的 Transmission v2.9 上載至 Transmission 官方網站,這裡 Transmission 網站明顯出現保安漏洞,令到用家即使到信譽良好的官方網站下載軟件也受到感染。

另外根據 Apple 的描述,Gatekeeper 能「確認軟件在簽署之後未遭受竄改 (verify that apps haven't been tampered with since they were signed)」,而 Gatekeeper 未能成功偵測 Transmission v2.9 曾被駭客竄改,相信是造成今次事件的最大原因。

Apple 一定要重新審視整個 Gatekeeper 機制所存在的漏洞並設法堵截,才能恢復 Mac 用家的信心。

2016/02/04

Cyber Clean 試用

又到年尾,是時候為電腦大掃除,特別是每天都要接觸的鍵盤。好多年前,我是逐粒按鍵拆出來洗的,但發覺重新安裝後的鍵盤,打字時手感有點不一樣,所以就沒再拆開來清潔了。

前幾天逛百貨公司,看到這個叫做 Cyber Clean 的東西,德國出品,中國製造,看來特別適合清潔鍵盤,特別是鍵與鍵之間的罅隙。因為是實驗性質,所以買了最細小的一包,零售價 HK$29.9,大包的好像是 HK$79.9。

鍵盤未清潔時的樣子,近看好嚇人。

倒出來的 Cyber Clean,黃色軟軟的一堆,不知怎樣形容。 

放在鍵盤上,用力壓下去即可。 

受壓後的 Cyber Clean,反轉看好像格仔餅。 

清潔後的鍵盤,有一點改善,但又沒想像中理想,幸好只買了最小的。 

包裝上說明,當 Cyber Clean 顏色變暗後就要更換,看來還可以用它來清潔公司的其它鍵盤。

2015/12/02

El Capitan 上的 AirPlay 有驚喜

很多朋友都稱讚 Mac 很耐用,人家買 PC 只可用兩三年,但買 Mac 隨時可用上六七年;以我為例,日常仍然是使用 2009 年款的 MacBook Pro,去年更換了更快更穩定的 SSD 後,相信可再支持幾年。

不少舊 Mac 雖然可以升級到最新的操作系統 OS X El Capitan,但為了確保有最理想的表現,Apple 把部份對硬件要求特高的新功能都留給較新型號的 Mac;以無線連接 Apple TV 播放影像的 AirPlay 功能為例,官方稱聲只支援 2011 年後的機種,所以我的 MacBook Pro 跟 Apple TV 始終無緣,直到最近。

AirPlay 最低要求是 2011 年後的機種

今晚在 Safari 打開 YouTube 時,無意中發現畫面右下角多了一個熟悉的 AirPlay 圖案,以往從未在我的 MacBook Pro 上出現過,便好奇地按一下,竟真可找到家中的 Apple TV(第二代),並成功把 YouTube 畫面無線傳輸到 Apple TV 去,效果亦十分流暢。

看到有 AirPlay 圖案

成功把 YouTube 畫片無線傳到 Apple TV

以後想在 Apple TV 收看 YouTube 影片,除了取出 iPhone 及 iPad 外,現在又多了一個選擇,即使它是一台已服役六年多的 MacBook Pro。

2015/11/11

不喝咖啡的我也會買的一隻咖啡杯

前幾天 Facebook 上有位朋友貼出了「我們認識八年」的通知,他就是我的朋友、來自台灣的 Fred Chen。 

其實我們的認識不止八年,應該是九年多了。那時 Mactivity 剛成立不久,每天其實是好清閒的,在瀏覽網上討論區時,看見他貼出為自己初建品牌 essential tpe 找香港代理的訊息,從此我們就成為生意上的合作伙伴。 

Fred 以前經過香港時,都會上來 Mactivity 探我,跟我分享他工作上甚至生活上的點滴。他對產品開發有著異於常人的熱情,經常想著怎樣透過設計去改善人的生活,他也會教導我很多產品設計上的知識。

記得上個月終於有機會到台灣探訪 essential tpe 公司,看到他們開發的每個 Apple 相關產品,包括 Ultra Protection Sleeve 保護套、the icon iPhone 專用電池,各種款式的 iro case,我都可以說出它們的開發歷史、甚至每個包裝盒的演變過程。 

在經歷一些人生改變後,很高興知道 Fred 又重新回到產品設計的崗位了,今次的產品跟 Apple 可沒甚麼關係,而是一個便攜式三合一冰滴咖啡杯,叫作 Dripo。



Dripo 已通過審查及放到 Kickstarter 上去,只要有足夠人數支持的話,Dripo 就可以在半年後面世了。Fred 對設計一絲不苟,我對他的設計一向信心十足,尤其是產品用料及安全上,更不用懷疑。 

關於咖啡的東西,我所知不多,因為我只愛喝茶;但 Dripo 的樣子確實很可愛,如果你愛喝咖啡、特別是製作工序繁瑣的冰滴咖啡,我誠意推薦 Dripo 給你們。

Fred,我已下單買一個了,希望 Dripo 能成功推出,到時再跟你去紅磡黃埔新天地慶祝。

有著數!



剛剛收到 Fred 通知,香港及台灣的朋友,只要在 Kickstarter 購買後、向 Creator 發送暗號「#‎Friends」,就可以額外得到一個 Dripo 專用 Neoprene 便攜袋。




2015/11/01

利用 Safari 預覽回應設計模式網頁

網頁編寫技術日新月異,我在數年前重整 Mactivity 公司網頁時,首次接觸到「回應設計模式」(Responsive Web Design),這項設計可針對使用者的需求和使用的裝置做出回應,網頁版面配置會隨著裝置的螢幕大小和功能變動,更符合使用者在不同裝置上的習慣。 

因為有多種變化效果,能夠預覽回應設計模式網頁在不同裝置上的效果,對於網頁設計師來說就變得十分重要,最近推出的 Safari 9.0 就提供了一個便捷的方法,讓你可以隨時預覽回應設計模式網頁在 iPhone、iPad 及 Mac 上的不同效果。

打開 Safari,在「偏好設定>進階」最底下點選「在選單列中顯示開發選單」。 

在功能表選擇「開發>進入回應設計模式」。 

可以見到網頁在 iPhone 4 上的顯示效果。 

不停點選裝置的圖案,更可以出現横排、直排的效果。 

在 iPad 上更可以顯示不同比例的分割畫面(Split View)效果。 

最大解像度是 1920 x 1080,即是舊款 21.5” iMac 的解像度。 

想回復正常檢視,只要選擇「開發>結束回應設計模式」。

2015/09/10

iPad Pro - 從內容觀賞到內容製作


2010 年,Steve Jobs 在蘋果發佈會示範第一代 iPad 時,是優雅地座在梳化椅上、輕鬆地瀏覽網頁、回覆簡單電郵、觀賞照片及電影等,最後交由 Phil Schiller 示範 iWork 在 iPad 上的運作,但感覺似是修改原來的文件多於從頭製作。 

那時,我覺得 iPad 的定位,是很適合內容觀賞(Content Consumption),而不是內容製作(Content Creation),直到 iPad Pro 的出現。

高清大屏幕、多工處理及 iCloud Drive 

iPad Pro 用上 12.9" 高清大屏幕,配合支援真正多工處理的 iOS 9,如要將 Excel 的圖表拖到 Word 文件上就方便得多,加上 iCloud Drive 可存放各式檔案,在製作文件時就更加快捷,不用在幾個軟件之間來回穿梭耗費時間。 

外置鍵盤 Smart keyboard 

虛擬鍵盤無疑是很方便、能隨傳隨到,但彈出來時會佔去大半個屏幕,偶爾輸入少量文字隻語當然無問題,但真正做內容製作朋友,例如要編輯一本書籍,變相要長期忍受縮小了一半的屏幕,現在有一個方便易用的外置鍵盤,製作內容時就可以用盡屏幕的每一寸空間。 

觸感筆 Apple Pencil 

手指頭沒錯是最就手、也是最方便的 Multi Touch 指點工具,使用簡單的指與點在觀賞內容時當然沒問題,但如果美術人員想用 iPad 來繪圖,一支精準及能辨認不同壓力的觸感筆就能夠大大提升創作空間、實踐各種不同想法。 

打倒昨日的我?

很多朋友說,Tim Cook 又做了各種違背 Steve Jobs 意願的事。在我看來,Tim Cook 是不甘心 iPad 只停留在內容觀賞的層面,他想 iPad 伸延至其它工作範疇,例如內容製作方面,於是我們見到 iPad Pro、Smart Keyboard、Apple Pencil 等等。

現在,從事內容製作的朋友,除了 MacBook 以外,又多了一個新的選擇,希望 Apple 也可以藉此把 iPad 帶入這個全新的範疇、造福更多人。

2015/07/16

Fitbit Charge 戴上手


2014 年初,朋友送了一隻 Jawbone UP 手環給我,是我初次接觸這類智能手環,也寫了篇簡單的網誌介紹。那時已有不少朋友打賭我的 Jawbone UP 會在短時間內報銷,估不到大約八個月後真的壞了,我又回復自由身,無環一身輕。

兩個月前,隨著 Apple Watch 的推出,我又心思思想買一隻可戴在手腕的裝置,但 Apple Watch 仍然存有電量太短、價格太貴、功能太複雜等缺點,經過充份考慮後,我決定購買 Fitbit Charge,一隻推出不久的智能手環。

外觀及價格

Fitbit 全線有多種產品,因為我想有來電顯示功能、但又不喜歡 Charge HR 及 Surge 的錶扣款式,況且我也不是很運動型的人,偵測心跳功能暫時不太重要,相信 Fitbit Charge 是最適合我的了,價錢大約 HK$1,000。

圖中最左邊的就是 Fitbit Charge,右邊的未有機會使用,不作介紹。

為配合不同手腕粗幼,Fitbit Charge 有細碼及大碼可供選擇,而我剛好是最麻煩那類,即是細碼太細、大碼又太大,最終我還是選了大碼,可能是潛意識以為自己身體會再長大;顏色是四選一,我選了最大路的黑色,女生應該會很喜愛桃紅色那款。

可以見到 Fitbit Charge 錶帶部份是很薄很柔軟的,也沒有傳統凸起的金屬錶扣。

第一次把 Fitbit Charge 戴上手,感覺比 Jawbone UP 濶很多,它幾乎是兩條 Jawbone UP 的濶度。起初以為會很不習慣,但用了幾日已可完全適應,睡眠時也不覺得有很大問題,而且 Fitbit Charge 的錶帶部份比 Jawbone UP 薄身及柔軟,打字時壓著手腕也不會有壓逼感,相反 Jawbone UP 像一隻手鐲的厚度,壓著手腕時會有頂住的感覺。

充電及同步 

Apple Watch 令我最不滿的地方是要每天充電,如果有一天忘記充電,它就連最基本的報時功能都失去了。相反,我的 Fitbit Charge 每次充電大約都可支持九至十天,實在方便得多,而在電量降至低點時,更有電郵提醒我要充電。

Fitbit Charge 不一定要連接手機,也可用左邊的 USB 無線連接器,把整天的活動記錄傳送到 Mac 或 Windows 電腦,右邊是充電電線。

無論是 Jawbone UP 或是 Fitbit Charge,都是密密地、默默地收集用家的各項活動數據再傳送至手機或電腦。記得 Jawbone UP 若要跟手機同步時,先要把它除下來,並把一端插進 iPhone 的耳筒插位,這是多麼笨拙。現在要將 Fitbit Chrage 同步,可透過藍牙無線傳送到手機、或使用附送的 USB 連接器以無線方式傳送到 Mac 或 Windows 電腦,資料更可存放在 Fitbit 網站,方便日後隨時檢閱。

萬步人生及運動記錄 

這類智能裝置又叫現代 Pedometer(計步器),顧名思義,它的首要功能就是記錄每天步行及各項運動數據。

暫時最高記綠是一天行了 25,000 步。

專家建議成年人每天最少要步行 10,000 步,當我每天步行 10,000 步後,Fitbit Charge 就會震動數秒來為我慶祝「萬步人生路」,別小看這一下輕微震動,它的確可以帶來一些成功感,鼓勵我再努力一點。你也可以參加各種任務,鼓勵自己完成不同目標及收集各類獎牌;如果你有同伴也是 Fitbit 用家,更可以互相挑戰。

Fitbit 程式設有多種挑戰,鼓勵用家完成更多任務。

除了計步器,Fitbit Charge 還可計算步行梯級,雖然我覺得效果不太準確;對於真正愛好運動的朋友,Fitbit Charge 也提供了 Track Exercise 功能,可記錄詳細的步行、跑步甚至騎單車活動數據,附有地圖、步速、消耗卡路里等資訊,只是我很少使用。

不到 12 分鐘的步行,做這類詳細記錄好像有點多餘。

睡眠記錄及早晨鬧鐘

使用 Jawbone UP 時,我要按一下手環的按鈕讓它進入睡眠情景模式,才能準確記錄睡眠狀況,但有時總會忘了做這個動作,起床後再做調校就很麻煩。

Fitbit Charge 最令我興奮的地方,就是它可根據我的活動狀況,自動偵測甚麼時候開始睡眠、甚麼時候起床,而且十分準確。例如我在上星期日因事要分開三段時間睡眠,還包括了黃昏午睡,它都能完全掌握,不用我費心。 

Fitbit Charge 連我小睡片刻也不放過,全部記錄下來。

至於早晨鬧鐘震動提示,Fitbit Charge 同樣可以有效地把我叫醒卻不吵醒其他家人,但它沒有像 Jawbone UP 一樣的智能鬧鐘功能,它只會在指定時間震動,而且分毫不差,完全不懂分析你是在淺層睡眠或是深層睡眠中,這方面實在可以再改進。

另外,Jawbone UP 用家都知道一個叫 Idle Alert(閒置提示)的功能,能提醒用家不要坐著太久、要定時起身走走。不知是不是專利問題,Fitbit Charge 竟然沒有提供這個簡單且實用的功能,令人十分惋惜。

日期時間及來電顯示 

自從使用 iPhone 後,我已很久沒有戴手錶的習慣,但人總不會 24 小時戴著 iPhone,我也試過 iPhone 的電池在路上耗盡,這時就連時間也不清楚,所以能顯示日期時間的 Fitbit Charge 就能提供多一重保障。 

用家可透過 iPhone 程式或登入 Fitbit 網頁,先選擇自己喜愛的日期時間顯示方式,以後只需輕拍 Fitbit Charge 屏幕附近兩下、或按 Fitbit Charge 左邊按鈕,這時 LED 就會由關閉轉為顯示日期時間,就像電子錶一樣,幾秒後又自動熄滅。唯一要投訴的,就是這個拍兩下的節奏有時很難捉摸,如果能改為揮動手腕即能顯示就更為靈活。

可選擇不同的錶面,我覺得有日期的這款最實用。

至於來電顯示,可以說是我選擇 Fitbit Charge 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我覺得 Apple Watch 的通知功能實在來得太多、太頻密,生活上很多文字訊息都不是很急切的,相反有來電顯示及震動功能的 Fitbit Charge,往往可以在嘈雜的環境裡提醒我有來電;有時我忘了把 iPhone 從震機轉為鈴聲模式時, Fitbit Charge 的來電顯示也能提醒我接聽電話。

後記 

我使用了 Fitbit Charge 已兩個月了,只有沖涼及充電時才會把它脫下一陣子,其餘時間都會戴著它,已成了我生活的一部份,記錄著我一切的活動。 

用電腦登入 Fitbit 網站,就可以隨時隨地檢閱自己的活動記錄。

今天跟一位朋友碰面,發覺他忽然瘦了許多,原來又是看醫生後知道自己「三高」,必需要改變飲食習慣及勤做運動,在他的努力下,數月就減了數十磅。看來這些可以鼓勵用家多做運動的佩戴設備,仍然大有市場。

現在的對手是有點弱,你有興趣挑戰我嗎?

如果你也是 Fitbit 用家,想挑戰我的步行記錄,歡迎透過電郵方式把我 johnnychan@mac.com 加入你的「朋友」名單中,看看本星期誰人可以保持步行最多的記錄。

2015/07/10

在 Mac 上玩 Apple II 遊戲


不知有多少人會記得蘋果在 1977 年推出的 Apple II 電腦?你小時候有沒有機會玩過 Apple II 電腦?甚麼?你那時還未出生?

時至今日,想找到一部三十多年前出產但仍然操作正常的電腦並不容易,但透過軟體模擬器,在 Mac 上重溫 Apple II 電腦的風采卻並不困難,其實主要都是打遊戲機啦。 

在眾多模擬器中,Virtual II 功能比較齊全,我們就用它來示範。先到 Virtual II 網頁下載最新版 Virtual II,過程中感覺伺服器有點慢,不會真是用 Apple II 來改裝的吧?

自製一個 Virtual II 檔案夾,把解壓後的這四個項目都抄進去。 

第一次打開 Virtual II,你會見到這個令人失望的畫面,說找不到適用的 ROM 軟體。 

由於版權問題,Virtual II 並不包含 Apple II ROM,用家需自行在互聯網上搜索。

所謂世上無難事,只要有 Google,這些 ROM 都可在這裡下載。我選擇了 APPLE2E.ROM,應該可玩較多新款的軟體。大家只需把 APPLE2E.ROM 放到剛才自製的 Virtual II 檔案夾,然後在 Virtual II 的 Setup 設定中,指定 Current ROM Folder 的位置。 

現在要找合適的遊戲軟體了,網上也有不少資源,例如這裡

今次我找到小時候最愛的遊戲之一 Karateka,下載相關 dsk 磁碟映像檔後,直接 Double Click 這個 dsk 檔案,耐心等候幾十秒,你就可以出發拯救公主了。

當你玩到最緊張的時候,就會出現這個貼心的提示,好讓你可以休息一下。想日以繼夜、夜以繼日沉迷下去的話,也可付 US$19 或 US$49 購買完整版 Virtual II 軟體。 

最後有幾個小貼士跟大家分享,想懷舊當然是選擇 Monochrome Color;而在 Mac 上沒有接駁 Joystick 這玩意的朋友們,也要記得選擇 Use Arrows as Joystick。

Apple II For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