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2

試用 Logitech K760 太陽能藍牙鍵盤



對一般電腦用家來說,鍵盤及滑鼠應該是最經常使用的輸入工具。雖然說,只要有合適的驅動程式,PC 的鍵盤也可以在 Mac 上使用,但一些 Mac 常用的「變更鍵」(Modifier Keys),例如 Option/Command 鍵,在 PC 鍵盤上通常都標籤為 Alt/Windows 鍵,部份 Mac 用家或會覺得不爽。

隨著 iPhone/iPad 等流動設備的流行,不少廠家都陸續推出 iPhone/iPad 專用的配件,連 Mac 也可以受惠。上星期,我就收到廠家送來一隻剛推出不久的 Logitech K760 太陽能藍牙鍵盤。

以下是我做的一個測試報告,並沒有收取任何報酬,不過廠家說我可以保留測試樣本,特此聲明。

第一眼看上去,K760 跟 Apple 的藍牙鍵盤長得很接近,包括了 Mac 鍵盤獨有的 Option/Command 鍵等,感覺很親切。它們同樣很輕、很薄、方便攜帶,但 K760 頂部則多了一組很搶眼的太陽能面板。

K760(上)Apple 藍牙鍵盤(下)


K760(右)Apple 藍牙鍵盤(左)

K760(下)Apple 藍牙鍵盤(上)


K760 底部同樣設有防滑設計

廠家稱 K760 在一般室內環境下也能充電,每次充電就可以使用三個月。參考說明書內的電池棄置方法,原來用家並不能自行更換鍵盤底下的一組充電電池,看來廠家很有信心這組電池可以用上好幾年而不用更換。有朋友說使用環保袋比使用膠袋更不環保。究竟使用太陽能充電,是否真的較為環保呢?這個我不太清楚,但可以減少更換電次數,就一定方便得多。

首先我嘗試在 MacBook 上配對 K760,過程十分順利,只要幾個標準步驟就能成功配對。在未有安裝任何驅動程式時,它已能成功辨識調節音量及光暗等功能鍵,但另一些功能鍵例如 Lanchpad 等,則要先在 Mac 上安裝相關的驅動程式才能啟用。K760 鍵盤的排列方式、每個鍵的大小、甚至按鍵的感覺,跟 Apple 藍牙鍵盤都差不多,習慣使用 Apple 藍牙鍵盤的用家,對 K760 應該很易上手。

K760 上的功能鍵在 Mac 上能順利辨認

我以前也使用過一些 Logitech 的無線鍵盤及滑鼠,但都需要插上一個 USB 收發器才能連接,浪費了珍貴的 USB 接口。現在所有 Mac 都配有藍牙功能,使用藍牙連接的 K760,對 Mac 用家來說可說是方便得多。當然,廠家考慮使用藍牙連接的另一個原因,也可能是為了配合 iPhone 或 iPad 使用。

K760 左上角有三個藍牙設備選擇鍵,可同時支援三台設備。如果你同時擁有幾台 Mac、iPhone 或 iPad,只要把三台設備配對這三個鍵,按一個鍵就能輕鬆在三個設備之間切換,免去每次轉換設備時的煩瑣設定,十分方便快捷。


切換藍牙裝置快捷鍵

K760 的官方定價是 HK$799,而 Apple 藍牙鍵盤的官方定價則是 HK$518,兩者都是貴價貨。

經過幾日的測試,使用 K760 打字的感覺很不錯,加上 Mac 專用的變更鍵及功能鍵等,使用上跟 Apple 的藍牙鍵盤其實沒有多大分別,而且不用擔心電池耗盡,特別適合怕麻煩的用家。但我暫時不會考慮 K760 作為工作上的拍檔,主要因為我的工作需要輸入大量數字,沒有獨立的數字鍵始終較為不便;而且我也很少使用 iPhone 及 iPad 作大量文字輸入,「一鍵切換」對我來說也沒多大功用。

最重要的是,我現在擁有一個很出色的鍵盤:Apple Pro Keyboard。


最後一提,我在使用「奇摩輸入法」輸入中文字時,不知是否打字打得太快,字詞延遲推出的時間有時會比較長,我在使用 Apple Pro Keyboard 有線鍵盤時是很少遇到的,不知這是不是無線鍵盤的通病?

更新:我把這個 Logitech K760 太陽能藍牙鍵盤轉送給 mAccess,因為這個組織會接觸到不少殘障朋友,據知他們平日要到街上的商店詳細體驗這些新產品頗為不便。當我看到 Walter 會長示範這個鍵盤配合 VoiceOver 能做出更多「特異功能」時,真的是嘆為觀止,看來 Walter 可以寫一篇另類的測試報告。

2012/07/14

HDD vs SSD vs FLASH



今日個人電腦儲存資料的媒介,一般都是使用硬碟機(Hard Disk Drive / HDD)。 HDD 面世已超過 50 年,但因早期 HDD 價格十分昂貴,所以並不普及。我最初接觸的電腦就沒有 HDD,而是使用軟碟(Floppy Disk)。年資較長的電腦用家,都見證著 HDD 容量不斷提升、價格不斷下跌,進而普及成為主流儲存媒介

隨著電腦速度不斷提升,大眾開始覺得 HDD 速度緩慢、追不上電腦其它組件的發展,而且 HDD 因為物理限制,比較容易受到震盪及磁場影響,因此較容易損壞。相信不少朋友也有「死硬碟」的痛苦經歷,所有積存多年的資料盡化烏有。若果沒有做好備份,就可能要光顧 Mactivity 的數據復修服務


MacBook Pro 上使用的傳統硬碟 (HDD)。

幾年前開始,廠商們開始推出一款使用快閃記憶體(FLASH)的儲存媒介,稱為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rive / SSD)。大多數生產 SSD 的公司,為了使新產品能同時兼容傳統電腦的設計,所以都會將 SSD 包裝成 HDD 的外觀及尺寸,並使用跟 HDD 一樣的連接介面,這樣消費者就可以很容易在市場上買到一隻 SSD,來代替原來的 HDD。

相對傳統 HDD,新的 SSD 速度較快,也不易受震盪及磁場影響,比較安全及穩定。雖然 SSD 近年來發展一日千里,但受到生產成本所限,售價仍要比 HDD 貴好幾倍,所以一般只有高階電腦才會採用。


打開外殼後的傳統硬碟 (HDD) 及固態硬碟 (SDD)。

自 2008 年起,Apple 開始把 SSD 引入到 MacBook Air 手提電腦上。在第一代的 MacBook Air,HDD 仍是標準儲存裝置,客人如果想有更快的速度,可以額外付費升級到 SSD。

為了令 MacBook Air 變得更輕更薄,Apple 在 2010 年的 MacBook Air 上使用了不同的儲存裝置,外觀不是傳統 HDD 的樣子,而直接把 SSD 當中的組成零件 FLASH 赤裸裸地安置在底板上。因為它的外表不再像一隻磁碟,所以 Apple 就不再稱它們為 SSD,而直接把這個儲存裝置稱為快閃儲存(FLASH)。


在 2010 年以後的 MacBook Air 上,FLASH 快閃儲存裝置不再有一個外殼包起來


在選購 MacBook Pro 時,使用快閃儲存技術的設備稱為固態硬碟 (SDD)


在選購 MacBook Air 時,儲存設備會稱為快閃儲存 (FLASH)。

前幾天有客人向我轉述,他說 Apple Store 的同事告訴他,MacBook Air 的儲存裝置不是 SSD 而是 FLASH。這位同事的說法是正確的,現在 MacBook Air 內的儲存裝置,就像 iPhone 或 iPad 內的儲存裝置一樣,我們都不會稱為 SSD,而直接稱為 FLASH 快閃儲存。但既然我們已習慣了把電腦內的儲存裝置稱為 Disk,我覺得依舊稱它為 SSD 仍是可以接受及理解的。

就像 HDD 淘汰軟磁碟一樣,不知 HDD 甚麼時候會正式走入歷史呢?

2012/07/11

Apple TV 行貨到了



Mactivity 在差不多一年前開始銷售 Apple TV,那時因為香港 Apple 沒有提供行貨,而我又經常收到有客人想越洋訂購 Apple TV 的查詢,所以逐漸引入美國版的 Apple TV 在 Mactivity 發售。因為各種運費、稅項、保險及中間人的佣金,再加上一個合理的利潤,所以來到香港的 Apple TV 售價都要 HK$1,000 以上,比美國零售價 US$99 高出不少。

有賴大家的支持,在過去一年中,Mactivity 賣出了不少 Apple TV,尚幸至今未有壞機報告,在幾個月前更向所有在本公司購買了 Apple TV 的朋友回贈一個很實用的掛牆架,作為回報大家的一點心意。

等了又等,Apple 終於推出香港版的 Apple TV,除了提供本地保養服務外,也將定價跟美國版看齊,只賣 HK$788。Mactivity 也訂了一批香港版 Apple TV,供大家選購。據我的經驗,HK$1,000 確是一個購物的心理關口,現在 HK$788 的價格,有引起你購買的衝動嗎?

很多朋友經常問:「你們的售價跟 Apple 一樣的話,現在又沒有附送那個掛牆架,為甚麼要光顧你而不上網訂購?」我的答案通常是:「對呀,歡迎你到 Apple 那邊訂購。」但如果你想在購買前,親自觀看 Apple TV 的操作示範,或想聽聽我的一些個人經驗分享,歡迎你上來 Mactivity 參觀比較。



因為我還有幾隻美國版的 Apple TV(HK$788 加送掛牆架),所以把兩個版本的包裝做了一個比較。因為香港版的 Apple TV 要放入一條較佔空間的三腳電線,所以包裝盒也大一點。



美國版 Apple TV 的包裝上,列明了幾套電影的版權資料。究竟是其麼原因呢?



初時也覺得一頭霧水,原來是包裝上出現了這幾套電影的照片。版權這東西,真的要很認真對待。



香港版 Apple TV 的包裝,沒有了那些電影資料,顯得太簡單了,我個人覺得比較沒有品味。

2012/07/05

整合 Facebook 及 iPhone 通訊錄



將於幾個月後發佈的 iOS 6,其一個重點功能就是 Facebook 的整合(大陸地區除外),可以把 Facebook 上的朋友個人資料融合到聯絡資訊。

如果只是想簡單地把朋友的大頭貼照加到 iPhone 通訊錄中,其實現在的 Facebook 也有這個功能,但身邊又好像沒有很多朋友提起。如果你不怕把你的通訊錄搞亂,不妨依照以下方法搞搞。

首先打開 Facebook App,在功能表單選擇「朋友」。


按右上角的分享按鈕。


選擇「同步更新聯絡資料」。


看一段很嚇人的聲明,再確認「同步更新聯絡資料」。


啟動相關的同步功能。


經過漫長的同步過程後,Facebook 上的大頭貼照就會整合到 iPhone 的聯絡資訊。


除了通訊錄外,這些大頭貼照也會在 Whatsapp 這類程式中出現,找尋朋友就方便得多。其實在 Android 或者 Windows Phone 手機平台上,整合 Facebook 到通訊錄已不是新鮮事,希望 Apple 可以後來居上,做得更出色。

2012/07/02

iOS 設備輸出到舊式電視機



最近談了很多 Apple TV 輸出到電視機的事情,透過 AirPlay 無線方式把 iOS 設備(包括 iPhone、iPad 及 iPod Touch)連接到大電視上,觀賞電影變得十分方便。除著本地 iTunes Store 及 Apple TV 的推出,相信更多朋友會有興趣把 iOS 設備及電視機連接起來。

但回想一年多前,我家中的電視機仍是俗稱「大牛龜」的傳統電視機,它背後並沒有 Apple TV 所需要 HDMI 端子,也沒有其它 DVI / VGA 這類輸入端子,只設有色差線(Component)及三色線(Composite)這類較舊式的輸入端子。那時如果要把 iOS 設備接上這部電視機,只可以使用「有線」的方法。

Apple 過往曾推出過兩組連接線,分別是 Component AV Cable 及 Composite AV Cable,讓 iOS 設備也能對應舊款的電視機,在大電視上播放影片完全沒有問題。


Component AV Cable(色差線)畫質較高


Composite AV Cable(三色線)畫質比較一般

雖然沒有無線 AirPlay 那麼方便,但無論是 Component AV Cable 或是 Composite AV Cable,連接線都有 6 呎長,足夠短距離的移動或調較。以下讓我測試這些連接線對應幾個常用軟件的效果:


能夠對應我愛看的「now 隨身睇」


VDO Next 也沒問題


PPTV 或 PPSTV 這類軟件也能順利操作

據我觀察,早期的 Apple 配件都是特別「抵食夾大件」,以這些連接線為例,除了包括影像及聲音連接線外,Apple 也擔心你在播放影片途中會電力不繼,所以特別加入了 USB 連接線,讓你在接上電視機的同時,也可以同步充電,使電力源源不絕。而更過份的是,這套連接線竟然包括了一個 USB 充電器,以及三隻適用不同地區的轉換頭(香港、美國及歐洲)。


Apple USB 充電器的價錢是 HK$228


Apple Digital AV Adapter,以 HDMI 連接電視機(不連 HDMI 線、USB 充電器等),畫面質素最高,但售價也絕不便宜,要 HK$298。

以往,這些連接線的售價是 HK$388,相對高昂的價格令不少想購買的朋友卻步。最近 Mactivity有一批原裝配件正以特價發售,包括這些連接線,每套只售 HK$228,全部均設一年保用。

如果你已擁有 iOS 設備,但家中的電視機又沒有 HDMI 端子輸入,或想把 HDMI 端子留給其它設備使用,不妨考慮這些「抵食夾大件」的原裝連接線,特別是質素較高的 Component AV Cable,享受一下在大電視上播放影音的樂趣。

尚有其它幾款原裝配件,均以超筍價發售,請參考這裡

2012/06/29

更改 Microsoft Office 預設儲存格式



Microsoft 自 2007 Microsoft Office System 開始,提供一種以 XML 為基礎的全新檔案格式,稱為 Microsoft Office Open XML Formats,後來在 Mac 版的 Microsoft 2008 及 Microsoft Office 2011 都支援這個格式,其中 Word、Excel 及 PowerPoint 的副檔名分別為 .docx、.xlsx 及 .pptx。

由於舊版 Office 並不能直接打開新的 Office 檔案格式,有時我們為了照顧仍然使用舊版 Office 用戶,都會習慣將檔案儲存為舊款格式,即是 .doc、.xls 及 .ppt,避免出錯。

你可以選擇在每次儲存檔案時自行把格式「降級」,或索性一次過把格式都「降級」,即是把舊款格式設定成預設格式(Default Settings)。以 Microsoft Office 2011 for Mac 為例:

在 Word 2011 中打開偏好設定(Word Preferences),選擇 Save,再選 Save Word files as Word 97-2004 Document (.doc)。


在 Excel 2011 中打開偏好設定(Excel Preferences),選擇 Compatibility,再選 Save files in this format: Excel 97-2004 Workbook (.xls)。


在 PowerPoint 中打開偏好設定(PowerPoint Preferences),選擇 Save,再選 Save PowerPoint files as PowerPoint 97-2004 Presentation (.ppt)。


很多時候,我都懷疑 Microsoft Office 2011 for Mac 內的家族成員,是否由同一間公司出品。為甚麼有時又去 Save,有時又去 Compatibility?而且各個偏好設定的排列風格也完全不同,這對使用者來說,真的沒有甚麼連續性可言。

2012/06/21

OS X Mountain Lion 的系統需求



隨著 WWDC 過去,Apple 也正式宣佈,新一代 Mac 系統軟件 OS X Mountain Lion 於 7 月份就可以在 Mac App Store 下載,它擁有 200 個全新功能,只售 US$19.99。

可能 Apple 香港網頁未有提供有關資料,即使 OS X Mountain Lion 於下個月就可供用戶下載,至今好像也沒有太多朋友討論它的系統需求。究竟你的 Mac 能否順利升級?就讓我們研究一下、做一些準備吧。


首先,要安裝 OS X Mountain Lion,你的電腦要先安裝內建 Mac App Store 功能的 OS X Snow Leopard 10.6.8 或 OS X Lion 10.7。對於仍然使用 OS X Snow Leopard 10.6 的朋友,能夠隔代升級、一步到位,省去升級到 OS X Lion 的 US$29.99,總成本只需 US$19.99;對於最近才花 US$29.99 升級到 OS X Lion 的朋友,可能會後悔何不多等一陣子(或應在更早時就升級),唯有告訴自己「早買早享受」。

符合軟件需求,並不代表同時符合硬件需求。OS X Mountain Lion 的硬件需求比較「複雜」,不像 OS X Lion 般可以一刀切並以 Core 2 Duo 作分水線,所以 Apple 特別列出了支援機種的名單,它們包括:
  • iMac(Mid 2007 或以後)
  • MacBook(Late 2008 或以後)
  • MacBook Pro(Mid 2007 或以後)
  • MacBook Air(Late 2008 或以後)
  • Mac mini(Early 2009 或以後)
  • Mac Pro(Early 2008 或以後)
  • Xserve(Early 2009)
我在公司日常使用的 MacBook(Early 2008),差一點就可以享受 Mountain Lion;至於我家中的 MacBook Pro(Early 2008),雖然同樣是 2008 年出品,它就比較幸運了,仍然在支援名單中。關於記憶體方面,2GB 是最低要求,但想要感覺爽一點的話,我認為最起碼也要有 4GB。


另外,很多買了 Apple TV 2/3 的朋友都十分關注 AirPlay Mirroring 的支援。跟測試版時的要求一樣,正式版同樣只支援 2011 年或以後推出的機種。我相信一定會有駭客嘗試突破這些障礙,但質素就未可而知,畢竟這功能需要處理大量數據,在較慢的機種上效果未必理想。

如果你對 OS X Mountain Lion 的系統需求有任何疑問,歡迎向 Mactivity 查詢。再提醒大家,系統升級是大動作,記著要先做好備份,否則就要光顧我們的數據復修服務。

2012/06/15

MacBook Pro Retina 很抵買?


Apple 在 WWDC 更新了 11"/13" MacBook Air 以及 13"/15" MacBook Pro,主要是輕微的速度提升、增加記憶體及儲存裝置容量、以及加入了 USB 3 連接埠,外觀保持不變,沒有太大驚喜。如果不是加入了 USB 3 連接埠,相信沒多少人會談起它。

今次發佈會的重點,是最新款的「MacBook Pro 配備 Retina 顯示器」。這部 15" MacBook Pro Retina 可以說是 MacBook Air 及傳統 MacBook Pro 的混合體,採用了 MacBook Air 輕巧的機身及 SSD 快閃儲存、結合了傳統 MacBook Pro 強勁的處理能力、再加上一個全球最高解像度的手提電腦顯示器,那應該是超級無敵宇宙最強的 MacBook Pro 了,但為甚麼 Apple 還會繼續售賣傳統的 MacBook Pro?


如果把傳統 MacBook Pro 升級到 8GB 記憶體及 256GB SSD,跟 MacBook Pro Retina 看齊,你會發覺傳統 MacBook Pro 比宇宙最強的 MacBook Pro Retina 還要貴。大家都是差不多的內涵(中央處理器及圖像處理器等),誰會買更重、更厚、也更貴的傳統 MacBook Pro 呢?MacBook Pro Retina 一定是有點不對吧?或者說,傳統 MacBook Pro 仍有那些優點呢?
  • 相對傳統 MacBook Pro,新的 MacBook Pro Retina 欠缺了光碟機、FireWire 800、聲音輸入、Ethernet、機身防盜鎖,連電池顯示燈也消失了。若把這些都變成外接裝置的話,出外工作就變得很累贅了。
  • 雖然 MacBook Pro Retina 的屏幕很精緻亮麗,但沒有像傳統 MacBook Pro 提供霧面屏幕選擇,不少朋友對鏡面屏幕仍然是避而遠之,而且在 MacBook Pro Retina 顯示未經優化的軟件時,它的畫面質素又會如何?
  • 在擴充性能方面,傳統 MacBook Pro 可以自行升級記憶體及硬碟(包括 SSD),說不定一兩年後會有經濟又實惠的 32G RAM 及 1TB SSD 可供選擇;而 MacBook Pro Retina 跟 MacBook Air 一樣,幾乎沒有零件是可以升級的,不夠用就要被逼整部更換
  • 最後,傳統 MacBook Pro 面世已有四年,經過五六代的演變,是非常成熟的產品;相反,不少朋友都同意全新機種難免會有一點點瑕疵。如果我已有一部 MacBook Pro 的話,我大概不會心急購買,情願忍耐一下,買第二代的 MacBook Pro Retina,也不願意當白老鼠。
看來我是一面倒的讚賞傳統 MacBook Pro,但事實上我已寫好另一篇題為「MacBook Pro Retina 很抵買!」的文章,到時再跟大家分享。

Apple Store 300x250

2012/06/13

輕鬆觀賞 2012 WWDC



今年的 WWDC 開幕發佈會 Keynote 已經結束了,在未來幾天,排山倒海的報導將會佔據大部份科技新聞版面,有機會也會在這裡分享一下自己對配備 Retina 顯示器的 MacBook Pro、OS X 10.8 Mountain Lion、以及 iOS 6 的看法。

如果你想知道發佈會 Keynote 的第一手消息,當然是要原汁原味重溫接近 2 小時的演說錄影。依照傳統,Apple 已把 WWDC 開幕發佈會 Keynote 透過 Podcast 發佈,而且還提供了三個不同畫質的版本,包括全高清的 1080p 格式。

以往,我會在 MacBook 或 iPad 上觀賞這些影片,但對著 MacBook 或 iPad 細小的屏幕 2 個小時也頗易疲倦,於是今年我便安坐家中,嘗試透過連接了 Apple TV 的 LCD 電視來觀賞影片。

在 Apple TV 選單上選擇 Podcast。


再進入 Genres > Technology,前三位都是 Apple Keynotes。


標準畫質版本,收錄了由 2007 年開始的 Keynote,包括第一代 iPhone 的發佈影片,大家可以再次重溫 Steve Jobs 的風采。


高清 HD 版本,最適合我的 Apple TV 2.0。


全高清 1080p 版本,如果你有最新的 Apple TV 3.0,一定要試試這個版本。


除了 Apple Keynotes 以外,各位懷念 Steve Jobs 的朋友,別錯過他歷年來在 D: All Things Digital 的影片。


如果你想知道最新的科技新聞,也可以透過 Apple TV 上的 WSJ Live 頻道來收看。

2012/06/06

發聲計算機


究竟電腦程式,能不能取替我們日常使用的工作呢?

Mac OS X 內置了「時鐘、日曆、便條紙、計算機」這些小工具程式,但我的辦公桌上仍然擺放著真正的「時鐘、日曆、便條紙、計算機」,而這些真正的工具使用頻率也是甚高。

最近發現 Mac OS X 的「計算機」程式有一個功能是我那部 Casio 計算機所欠奉的,就是朗讀功能,「計算機」程式可以讀出你輸入的數字及計算結果。

對我來說,讀出輸入數字暫時是沒必要的,但能夠在輸入一連串數字後再讀出計算結果,對重覆核對是很有用的。

注:經測試後,中文系統下的計算機是沒有這個朗讀功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