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6

Zinio vs Newsstand


兩年多前,透過 Zinio 服務訂閱了兩年 24 期 PC Magazine、讓我在剛購買不久的 iPad 上閱讀。由於沒有續訂,近幾個月已很少再打開 Zinio。

今天在 iPad mini 上打開 Zinio,發現訂閱 MacLife 一年 12 期只需 US$10.99,霎時衝動下,嘗試按了購買按鈕,怎知它竟然沒有像以往詢問我信用咭號碼,而是直接詢問我的 App Store 帳號密碼,十分方便。原來 iPad 版的 Zinio 已跟 Apple 的 App Store 帳號整合,能夠直接在 App Store 帳號中扣數,亦意味它要向 Apple 上繳 30% 佣金了。

起初建立 App Store (US) 帳號時,我透過 iTunes Gift card 存入了 US$15 幣值,買了 Whatsapp 及 Camera+ 後,尚有 US$13.02 未有使用,今次終於可以大派用場。 

反正都是在 App Store 帳號中扣數,不妨又到 Apple 自家的 Newsstand 一看,發現同樣有 MacLife 發售,而且跟 Zinio 的價格相同,都是 US$10.99,但卻額外提供了一個月「試讀」,比 Zinio 更抵。



但我在細心分析後,還是放棄 Newsstand,決定選擇 Zinio,為甚麼呢? 

我第一次用 Zinio 訂閱雜誌是在 2004 年,那時當然沒有 iPad 及 iPhone,我只可以在 PowerBook 上安裝 Zinio Reader 軟件來閱讀雜誌。能夠跨平台閱讀,就是我取 Zinio 而放棄 Newsstand 的原因。

在按下購買按鈕一分鐘後,我已在 iPad mini 上閱讀最新一期的 MacLife 了。

在 MacBook 上安裝 Zinio Reader 後,也可以用較大的顯示器來閱讀 MacLife。



2013/06/24

Mac Pro 專用 2.5" SSD 底托

下一代 Mac Pro 已放棄使用內置硬碟,全面改用更快更穩定的 SSD 作為儲存媒介。但舊的 Mac Pro 想升級 SSD 又有甚麼選擇呢?

傳統 Mac Pro 都是使用標準 SATA 介面來擴充硬碟,更設有足夠空間讓你安裝 4 個 3.5" 硬碟,十分彈性。不少朋友都想在 Mac Pro 上安裝 2.5" SSD,享受高達 500MB/s 的快感,但真正安裝時,卻會發現尺寸不符、螺絲孔也不同,很難把體積細小的 2.5" SSD 安裝到現有的 3.5" 底托上。

以往,我會建議朋友用膠紙把 SSD 固定在 3.5" 底托上、然後直接插入 Mac Pro。反正 SSD 很輕,如果手工好的話,掉下來的機會不大,但好像沒有多少朋友認真聽我這個意見。

最近 Sonnet 推出了一隻叫 Transposer 的底托,可以更漂亮地解決以上問題。

Transposer 可以說為 Mac Pro 特別訂造,完全符合 Mac Pro 3.5" 底托的尺寸以及螺絲孔位置,先把 2.5" SSD 安裝到 Transposer 後,就可以直接使用 3.5" 底托、把 SSD 完美地安裝到 Mac Pro 上,金屬製的 Transposer 更兼具散熱效能。

Sonnet Transposer 就像下一代 Mac Pro 一樣,美國製造,品質保證。在 Mactivity 發售,定價為 HK$298,歡迎查詢。

實物圖片



介紹短片



2013/06/21

顯示 CPU 用量


在 WWDC 2013 發佈會中,當 Craig Federighi 向大家示範 OS X Mavericks 時,在介紹到一些管理 CPU 功效的特殊功能時,他刻意打開了一個小程式(最右),用來顯示 CPU 的用量。

當這個指標上下跳動時,也代表 CPU 的負荷上升或下降。有朋友說 OS X Mavericks 這個顯示 CPU 用量的程式實在很酷很實用,希望在 OS X Mavericks 會保留下來;也有朋友以為它是甚麼神秘程式、專門設計給發佈會示範時使用。

其實,它是一個很舊很舊的程式,在 Mac OS X 存在已久,它就是「活動監視器」(Activity Monitor)。 

打開「應用程式>工具程式>活動監視器」,在「視窗」選單下,會見到「CPU 用量」及「CPU 記錄」,大家在發佈會見到的就是「CPU 用量」,只是外觀略有不同。



如果你覺得浮動視窗太浪費空間的話,也可以在功能表的「顯示方式>Dock 圖像」選擇「顯示 CPU 用量」,以後「活動監視器」的 Dock 圖像就會動起來、變得更有意思,大家不妨試試。

2013/06/17

硬碟格式淺談

Mactivity 工作多年,接觸很多用 Mac 的朋友,其中一個經常聽到的問題就是:我不能把資料寫入某隻外置硬碟

硬碟(Hard Disk Drive)是我們最常用的儲存媒體之一,無論是內置硬碟或是外置硬碟,它必需經過格式化(Format)才可以使用;未經過 Format 的硬碟,是不能使用的。大部份外置硬碟在出廠前已預先 Format,至於為甚麼某些硬碟在 Mac 電腦上不能寫入資料,往往就是 Format 時選擇了不合適的格式。

甚麼叫不合適的格式呢?隨著電腦技術的演變,硬碟的格式也有很多款式,各有優點及缺點。五年多前,曾寫過一篇「在 Mac 上使用流動磁碟」的網誌,現在讓我嘗試用較淺白的方法,再簡單解釋一下這方面的技術、以及補充一些新資料。

Mac 格式 

技術上叫做 HFS+ 格式,只可以被 Mac 讀寫,Windows 是既不能讀取、也不能寫入 Mac 格式硬碟的。

雖然市面上有一些安裝在 Windows 的收費軟件(例如 MacDrive),可以令 Windows 成功讀寫 Mac 格式硬碟,但並不普及。

PC 格式 

市面上有兩款較為常用的 PC 格式,我分別稱呼為舊 PC 格式(也叫 FAT32 格式)及新 PC 格式(也叫 NTFS 格式)。



舊 PC 格式(FAT32),可以被 Windows 讀寫,也可以被 Mac 讀寫,毋須安裝任何軟件,簡單直接。

這個看似非常理想的格式,卻有一些限制,例如每個檔案的容量不可以大於 4GB。顧名思義,舊 PC 格式存在已久,那時一個 4GB 的檔案確是有點不可思議。

新 PC 格式(NTFS),可以被 Windows 讀寫,也可以儲存大於 4GB 的檔案,但 Mac 卻只可以讀取、不可以寫入。

雖然 Mac 可以透過修改系統設定、或安裝第三方軟件,直接寫入新 PC 格式(NTFS),但這並不是 Apple 官方提倡的做法,我也認為不太可靠,而且讀寫速度也不理想,所以不太推薦。

新舊 PC 格式的取捨

現在可以回答文章開首提到的問題了,導致 Mac 只能讀取但不能寫入的原因,多半就是該外置硬碟採用了新 PC 格式(NTFS)。明顯地,對於同時擁有 PC 及 Mac 的用家,新 PC 格式(NTFS)並不是一個理想的交換格式。 

舊 PC 格式(FAT32)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它有 4GB 檔案上限的限制。據我觀察,容量超過 4GB 的檔案,大多數都跟影片有關,如果你只是用來存放照片、音樂及一般文件,舊 PC 格式(FAT32)仍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新一代的交換格式 


為了照顧一些要在 Mac 及 Windows 之間處理大型檔案的朋友,近年又多了一個選擇,叫做 exFAT 格式。Mac 及 Windows 系統直接支援 exFAT 格式,毋須安裝第三方軟件即可使用,它擁有新舊 PC 格式的優點,既可以同時讓 Mac 及 Windows 讀寫,又可以存放超過 4GB 的檔案,

但世事沒有完美,exFAT 也有它的限制:新格式意味只有新的電腦才能支援,它要求 Windows XP SP3 或 Mac OS X 10.6.5 以後的電腦系統。如果你把硬碟 Format 為 exFAT 格式,假若對方仍然使用早期 Windows XP 或 Mac OS X 10.5 的話,那就連基本的閱讀功能也會失去。

我的意見

基本上我不推薦任何要額外安裝或付費購買的軟件,一來要收費,二來並不普及。

如果你經常要利用外置硬碟在 Mac 及 Windows 上穿梭往來及交換檔案,我會推薦你使用最簡單直接的 FAT32 格式;如果你需要處理 4GB 以上的大型檔案,可以考慮 exFAT 格式,但先要確定所有用家都已安裝較新的電腦操作系統。

在 Mac 上 Format 硬碟 

首先緊記,Format 的程序會刪除硬碟上所有檔案,所以 Format 前請先把資料備份,或者找一隻新的硬碟來試。

接上外置的硬碟,再打開磁碟工具程式(應用程式>工具程式)。在左邊點選想 Format 的硬碟,它會列出硬碟容量及品牌資訊。外置硬碟一般都是橙色的,很易辨識。



在右邊選擇分割功能,分割區佈局中,選擇一個分割區數量,當然也可以選擇多於兩個或以上。


要使 Windows 順利辨識外置硬碟,請先按下選項,在分割區架構下選擇主開機記錄(Master Boot Record)


如果你想 Format 為比較相容的舊 PC 格式(FAT32),可在格式中選擇 MS-DOS(FAT),它們是同一樣的東西。


隨意給它起一個名字吧,注意 MS-DOS(FAT)只接受大寫,也不可以超過 11 個字母,例如 EXCHANGE 就很符合規格了。再提醒一次,Format 的程序會刪除硬碟上所有檔案。

一切準備就緒,按右下角的套用


完成後,你會看到硬碟已被重新格式,名字也被更改了。


現在,這個叫 EXCHANGE 的硬碟,就可以在 Mac 及 Windows 上共用了。你也可以用這個方法,嘗試 Format 一隻 exFAT 格式的硬碟。

慳錢小貼士

市面上有不少標榜「為 Mac 特別訂造」或「Time Machine 兼容」的硬碟,其實就是一隻在出廠前已預先 Format 為 Mac 格式的硬碟,再預裝了一堆可有可無的免費軟件,但價錢卻比同款式及容量的 PC 格式硬碟貴一些。


你只要購買任何一隻普通 PC 格式硬碟,在磁碟工具程式中,將格式選擇為 Mac OS 擴充格式(日誌式),經過重新 Format 後,它就是一隻「為 Mac 特別訂造」的硬碟了。

2013/06/13

走得很前的 Mac Pro

前幾晚,跟一班大蘋果時代主持及聽眾一同通宵觀賞 WWDC 2013 發佈會,也一同見證了新 Mac Pro 的誕生。當大家看到這部劃時代產品、黑色圓柱體 Mac Pro 時,都被它的外型吸引、不約而同發出一連串的讚嘆聲。 

歡呼聲過後,我開始聽到部份朋友的疑惑:沒有 PCIe 擴充槽、也沒有 4 個 SATA 硬碟擴充空間,那麼低的擴充性能,最多只是「快一點」的 Mac mini,我為甚麼仍要買 Mac Pro? 

為甚麼沒有擴充槽? 

自從三十多年前第一部 IBM PC 起,擴充槽 (Expansion Slot) 便成為電腦的標準架構。雖然第一部 Mac 是封閉式的,但 Apple 也在 1987 年順應民意、推出擁有 6 條 NuBus 擴充槽的 Macintosh II。直到現在,擁有擴充槽已成為專業級 Mac 的特色。 

有朋友會問,為甚麼專業級的 Mac 就要配有那些一條條的擴充槽、而 iMac 或 Mac mini 卻沒有?電腦用家想擴充電腦功能時,可以透過一片片的擴充卡(內置),也可以透過各式 USB 或 FireWire 介面(外置)。由於內置的擴充卡,相對外置 USB 或 FireWire 介面,能夠提供更快的傳輸速度,所以很多專業級設備都要透過擴充槽來連接,例如一些高速的硬碟陣列 (RAID)。 

Thunderbolt 2 介面的推出,讓 Apple 終於有機會改變這個沿用了數十年的傳統。因為 Thunderbolt 2 介面擁有 20Gb/s 的傳輸速度,比舊有的 FireWire 800 快了 25 倍,已足夠應付很多專業設備所需的要求。有朋友說,Thunderbolt 其實就是現有的 PCIe 擴充槽,只是外形由「一條長長的插槽」變成「一個小小的插口」。


近年,我認識不少 PowerMac G5 及 Mac Pro 用家,除了隨機安裝的顯示卡外,從來不會插上第二片擴充卡,他們只需要一部很快很快的 Mac,卻不需要加入額外的擴充卡;另方面,為了要預留地方為些未來的擴充卡做好散熱準備,也因此耗掉了很多空間,令到 Mac Pro 體型變得十分龐大,確實令到缺乏桌面空間的用家退一步改用 iMac 甚至 Mac mini。 

既然 Thunderbolt 2 在速度上已經可以取代擴充槽的功能,同時又可以省去大量空間,Apple 終於可以順理成章地放棄它,就像 iMac 率先放棄軟碟機、MacBook Air 率先放棄光碟機一樣。

為甚麼沒有內置硬碟?

高階 Mac 的另一個特色,就是可以內置一隻以上的硬碟,例如 Mac Pro 機箱內就可以塞入四隻硬碟,方便用家儲存大量的資料。 

Apple 在 2008 年推出 MacBook Air,採用了更快、更穩定的 Flash 快閃記憶作為儲存媒介,Flash 快閃記憶已開始陸續取代傳統硬碟的位置。身為最頂級機種的 Mac Pro,設計師當然不想傳統硬碟成為速度上的瓶頸,所以用 Flash 快閃記憶來作為儲存媒介是意料中事。


採用傳統硬碟的 Mac Pro,它的傳輸速度已經達到 150MB/s,但仍遠遠滿足不了專業用家的要求;即使換上市面一般的 SSD,因為 SATA3 介面規格的限制,它的傳輸速度也「只是」500MB/s 左右。但據 Apple 網頁顯示,新 Mac Pro 採用 PCIe 技術來連接 Flash 快閃記憶,因此速度達到 1.2GB/s。

至於需要儲存大量資料的用家,現在也有不同方案,經濟實惠的可選 USB 3 介面,專業高速的可選 Thunderbolt 介面。外置儲存媒介,在收藏上可能不及內置儲存般方便,但我相信週邊廠商,未來一定可以設計出一些外形美觀而又容易使用的設備。 

依然大膽創新

放下了擴充槽及內置硬碟這些包袱,Apple 終於再為我們帶來一部顛覆電腦外貌的專業級個人電腦。Apple 今次的保密功夫做得很好,在 WWDC 2013 發佈會以前,有誰會想到一部專業級個人電腦,會是這個尺寸及形狀呢?看到新 Mac Pro 後,有誰可以再說 Apple 在「食老本」?

雖然 Mac Pro 仍未正式推出,也未公佈售價,但我相信它美國製造的品牌、前衛的外型及小巧的機身,一定會刺激不少用家購買;而我更相信,在不久將來,會見到很多仿冒它設計的 PC 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