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18

年年月月不斷創新?

最近很多朋友說,自從 Steve Jobs 離去後,Apple 已變得沒有創意,iPhone 只是加大了屏幕,iPad mini 更是向市場妥協的產物,Apple 由以往帶領潮流、變成今天被潮流帶領。

究竟在過去十多年中,Apple 的產品要相隔多久,才有一次真正的大突破、一次真正的帶領潮流、一次真正的創意滿瀉呢?以下是我從個人角度整理出的一些資料,又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

桌面電腦

iMac G3 / eMac
生產年份:1998 ~ 2006
產品周期:8 年 



Steve Jobs 回巢後的第一個作品,當然是劃時代的創新產品,也令 Apple 得以起死回生。iMac G3 後來大玩顏色及圖案概念,都離不開這個半透明的、圓圓的外表。雖然 iMac G3 在 2002 年停產,但為教育市場而推出的 eMac 則繼承了相同的設計概念,一直生產至 2006 年。那幾年,不論是否電子產品,只要是塑膠外殼的,很多都充滿著 iMac G3 的影子。

iMac G4
生產年份:2002 ~ 2004
產品周期:2 年



iMac G3 的後繼機,跟 iMac G3 完全不一樣。純白色的機身,用 LCD 取代 CRT 屏幕,再把這片 LCD 懸浮在空中,外型大膽創新、非常前衛,前後推出了 15"、17" 及 20" 的型號,但生命只得短短兩年多。可能因為它實在太短命了,至今仍然是很多蘋果迷心目中的收藏品。

iMac G5 / iMac Intel
生產年份:2004 ~ 現在 
產品周期:8+ 年 



Apple 說 iMac G5 的外形是受了當年極暢銷的 iPod 所影響,這個純白色的機身設計安然過渡到 Intel 世紀,分別使用過白色塑膠及鋁合金材料,屏幕尺寸也由 15" 加碼至 27"。即使今日最新款的超薄 iMac,設計上也逃不出 iMac G5 的影響,仍可說是 iMac G5 的延續。 

PowerMac G3 / G4 
生產年份:1999 ~ 2003 
產品周期:4 年 



iMac 打破了個人電腦給人呆板的印象,專業用家使用的 PowerMac 也跟著這個方向走。電腦機箱再不是沉悶的米白色,而是活潑的藍白色,後來 PowerMac G4 雖然用了較沉實的顏色,但設計上也是大同小異,而能夠輕鬆打開機箱進行維修及升級,也是它的一大特色。 

PowerMac G5 / Mac Pro
生產年份:2003 ~ 現在 
產品周期:9+ 年 



全鋁打造的機箱,給人一種十分冷酷及專業的感覺。由 PowerMac G5 到現在的 Mac Pro,儘管用了不同的處理器,外觀上其實沒多大分別。如果只看一眼,很多朋友都分辨不出 PowerMac G5 及 Mac Pro。很多 Mac Pro 用家,在接近 10 年後的今天,正非常期待即將推出的全新 Mac Pro。

Mac mini
生產年份:2005 ~ 現在 
產品周期:7+ 年 



一台不連顯示器的 Mac,推出時的口號是 BYOKM (Bring Your Own Keyboard and Mouse),可以讓入門級或 PC 用家選擇自己的顯示器,插上 USB 鍵盤及滑鼠,成為最經濟實惠的 Mac。有朋友說 Mac mini 的前生,就是在市場上不太受歡迎的 G4 Cube。處理器由 PowerPC G4 變成 Core i7、變壓器由外置變成內置、光碟機由內置變成外置,始終還是這個模樣,直至今天。

手提電腦

iBook / MacBook
生產年份:1999 ~ 2010
產品周期:11 年



Apple 專為了教育市場而設計的 iBook,我經常戲稱第一代 iBook 長得像廁所板一樣,兩年後 Apple 把外表換成純白色,即大家常叫的「小白」,最後演變成 MacBook。這部使用塑膠材料作為機殼的手提電腦在 2010 年正式走入歷史,由全鋁製的 MacBook Air 取代它的入門級位置。

PowerBook G4 / MacBook Pro
生產年份:2001 ~ 2008 
產品周期:8 年 



濶屏幕、超薄身,是當年 PowerBook G4 的兩大特色,它是專業級用家的至愛。經歷了 Titanium 及 Aluminum 兩個年代,踏入 Intel 年代後改名為 MacBook Pro,在外形上其實沒有多大突破,直至 Unibody 款式的出現,它才正式完成歷史任務。

MacBook Air / MacBook Pro Unibody
生產年份:2008 ~ 現在
產品周期:4+ 年 



MacBook Air 有很多創新的地方,全面棄用光碟機、使用固態硬碟 SSD、以一整塊鋁金屬打造出一體式機身,令到手提電腦變得更輕更薄,也衍生了現在的 MacBook Pro Unibody 及 MacBook Pro Retina。相信未來數年,Apple 仍然會以這個設計為手提電腦的藍本。 

其它產品

iPod
生產年份:2001 ~ 現在 
產品周期:11+ 年 



除了 iMac 以外,iPod 也是令到 Apple 起死回生、走入群眾的功臣之一。想不到 11 年後,Apple 仍然在售賣 iPod Classic,一台跟 11 年前差別不大的 iPod。當然,在這 11 年中,我們也見過數不清的 iPod mini、iPod nano 及 iPod shuffle,但 iPod 仍然是 iPod。若真要細分,我個人覺得第一代 iPod nano 算是元祖 iPod 以外最大膽創新的型號了。

iPhone / iPod Touch / iPad
生產年份:2007 ~ 現在
產品周期:5+ 年 



2007 年推出的 iPhone,當然又是一件劃時代的產品,甚至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習慣。以後的幾代 iPhone、iPod Touch、甚至是變大了的 iPad,嚴格上都是 iPhone 的變種,就是在不斷加大的同時又不斷縮小,稱不上是創新。

看到這裡,你認為 Apple 在過往十多二十年中,真的是每年都會推陳出新、帶給市場一波又一波真正創新的產品嗎?

2013/01/16

使用預覽程式做退地

不久前有位上來 Mactivity 的客人問我,除了 Photoshop 以外,有那些平價軟件可以做「退地」。我沒有讀過設計,但據我了解,「退地」就是利用工具,將相片背景去除的技巧。

我經常說,Mac OS X 隨機附送的「預覽程式」(Preview),可能是最被忽略的一個程式。想要做簡單「退地」,何必四處張羅?何必一定要用 Photoshop?最新版本的 OS X 10.8 Mountain Lion,內建的「預覽程式」就可以做到簡單「退地」效果,完全免費。 

例如我想把英國御貓 Larry 的背景去除。首先用「預覽程式」打開圖片,按「編輯工具列」按鈕



選取「立即 Alpha」按鈕



在背景上拖移部份區域,選擇想要清除的部份。




若要清除選擇的部份,只需按下鍵盤上的 Delete 鍵。




細心重複以上步驟,很快就看見只剩下御貓 Larry 的圖片了。

大家下次如果想做「退地」,但又臨時找不到 Photoshop 時,不妨試試 Mountain Lion 上的「預覽程式」。


2013/01/10

iPad 改名轉運

自從 iPad mini 推出後,明顯地搶去傳統 iPad 不少風頭。過往幾個月,大家都只顧討論全新的 iPad mini,很少聽到有人談論第四代的 iPad。雖然 Apple 沒有公佈兩者的銷售數字,但一般分析師都認為,iPad mini 的銷量最終會超越傳統 iPad。 

iPad mini 用了不算頂級、但仍算不俗的用料,所以很多第一次購買 iPad 的用家,首選是售價廉宜的 iPad mini。這時,體積大一點、機身重一點、售價貴一點的傳統 iPad,它的定位就變得有點尷尬了。很多用家會問,既然 iPad mini 已經夠用,為甚麼還要花更多的錢買傳統 iPad? 

對於熟悉硬件的資深用家來說,當然知道 Retina 顯示器較為清晰,也知道傳統 iPad 使用更快的處理器及較多的記憶體,整體表現遠較 iPad mini 為佳,但一般用家卻很難分辨 iPad mini 跟傳統 iPad 的分別,反而知道 iPad mini 是一件「較新鮮」的產品。 

作為一名經常要向客人介紹 iPad 的前線銷售人員,我感覺到 Apple 最近在產品命名上確實有點混亂及不統一。現在發售中的傳統 iPad,它的官方名稱是「iPad 配備 Retina 顯示器」(iPad with Retina display),我就習慣把它稱為「傳統 iPad」或「大 iPad」。

第一代 iPad,叫做 iPad;第二代 iPad,叫做 iPad 2;第三代 iPad,叫做 The New iPad;第四代 iPad,叫做 iPad 配備 Retina 顯示器。以此推論,假如第二代 iPad mini 真的配有 Retina 顯示器的話,是否又會叫做 iPad mini 配備 Retina 顯示器?多麼長的名字。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 Apple 有需要將傳統 iPad 的名字改一改,就像當年為傳統 iPod 改名為 iPod Classic 一樣。要改一個甚麼樣的名字呢?iPad Classic 並不是一個好選擇,因為這個名字並不能突出傳統 iPad 的優點。 

參考 MacBook Air 及 MacBook Pro 的經驗,Apple 很成功地把兩個 MacBook 系列分別開來。用家聽到 MacBook Air,就即時聯想到「輕巧」;聽到 MacBook Pro,就即時聯想到「專業」。

所以,我會建議 Apple 把傳統 iPad 更名為 iPad Pro,這樣就可以更容易及更有效地把傳統 iPad 的優點突顯出來。

如果成事的話,大家一定要替我在 Mactivity 門外掛上「成功爭取」的橫額。

2013/01/08

Adobe CS2 還適合你嗎?

近日有傳 Adobe 把旗下一套舊軟件 Creative Suite 2 開放給 Windows 及 Mac 用家免費下載,於是很多 Mac 友紛紛向我打聽下載詳情。但你現在的 Mac 能否順利執行 Adobe CS2 呢?又是我們回顧歷史的時候。

Apple 在 2005 年中,宣佈了一個震撼 Mac 界的消息,就是棄用 PowerPC CPU 為基礎的結構,改投 Intel 陣營,並揚言會在 2006 年內全面轉用 Intel CPU 作為 Mac 的核心。結果在 2006 年初開始,我們就陸續見到採用 Intel CPU 為核心的新一代 iMac、Mac mini、MacBook Pro、MacBook 及 Mac Pro。



那時,軟件商都要把旗下軟件由 PowerPC「移植」到 Intel,才能在 Intel Mac 上充份發揮所長;未能即時移植的軟件,就要倚靠 Rosetta 幫忙。Rosetta 可以說是一個模擬器,隨每部 Intel Mac 的系統軟件 Mac OS X 10.4 Tiger 免費附送,能將早期為 PowerPC 而寫的軟件變成可以在 Intel 平台執行。但因為 Rosetta 是一個模擬器,舊有的 PowerPC 軟件要經過一個相當複雜的轉換程序才能在 Intel 平台上執行,所以表現便打了折扣,而且也有不少兼容問題產生。



猶記得,在 2006 年首部 Intel Mac 推出時,很多用家都埋怨 Adobe CS2 在 Intel Mac 上的表現,除了執行速度十分緩慢外,更重要的是很不穩定、程式經常無故結束,遂紛紛要求 Adobe 儘快替 CS2 更新至 Intel 完全兼容。但那時 Adobe 宣稱不會替剛推出不久的 CS2 更新,並囑咐用家耐心等候下一個版本 Creative Suite 3,結果導致很多用家繼續緊抱舊有的 PowerPC Mac 不放。

終於,Adobe 在 Intel Mac 推出差不多一年後,才發佈跟 Intel Mac 完全兼容的 Adobe Creative Suite 3,大家的日子才比較好過,也開始放心購買新一代 Intel Mac。如果你在那些年買了 Intel Mac 的話,相信也會記得那段「艱苦」的歲月。



直到今天,Mac OS X 經歷過多次升級,由 Mac OS X 10.4 Tiger 一直到最新的 OS X 10.8 Mountain Lion。如果你仍然使用 Mac OS X 10.6 Snow Leopard 或以前版本的話,你的系統仍然包含了 Rosetta 模擬器,你可以安裝及執行 Adobe CS2;但如果你的操作系統已更新到最近 OS X 10.7 Lion 或 OS X 10.8 Mountain Lion 的話,那個為了兼容 PowerPC 軟件而設的 Rosetta 已完成其歷史任務,它就像港人熟悉的「八萬五」一樣不再存在,即是再無法安裝及執行 Adobe CS2。

話說回來,既然當年在 Intel Mac 上執行 Adobe CS2 有那麼多問題,今日為甚麼還要自尋煩惱呢?除非你仍然擁有一部 PowerPC G4 或 G5 的「老爺 Mac 機」,否則我勸你還是不要費神下載 Adobe CS2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