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買電腦時都會有個想法,就是先買便宜一點的配置,無論是處理器(CPU)、顯示卡(Display Card)、記憶體(RAM)、硬碟(Hard Disk Drive,簡稱 HDD)等,需要更快速度或更大容量時,只要把個別零件升級就可以,不用購買全新電腦。但這個想法在 MacBook 上可行嗎?
眾所周知,Mac 一向比 PC 封閉,硬件升級不像 PC 具彈性,但仍然容許用戶更換 RAM 及 HDD,近年更可用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rive、簡稱 SSD)直接替代 HDD,令資料讀寫速度大幅提升,不過這模式已逐漸改變,以下逐個系列進行分析。
MacBook
初代 MacBook 在 2006 年發佈,不少朋友都稱呼它做小白或小黑,它容許用戶更換 RAM 及 HDD/SSD,不過早在 2010 年已停產。
Apple 於 2015 年推出全新設計的 MacBook,機身更輕更薄,但代價就是必須把 RAM 及 SSD 都焊死在極細小的底板上,升級空間是「零」,正式開始了「全自閉」的年代。
MacBook Pro
跟初代 MacBook 同期推出的高端 MacBook Pro,同樣容許用戶更換 RAM 及 HDD/SSD,由於CPU 強勁夠力,至今仍有不少朋友願意為它加 RAM 及把舊式 HDD 轉為 SSD。
在 2012 年推出的高清屏幕 MacBook Pro Retina 版本,摒棄 CD-ROM 後令機身變得更輕更薄,但它的 RAM 卻是焊死在底板上,用戶只能更換 SSD,可惜這些 SSD 採用專屬介面,加大 SSD 容量的成本頗高。
到了 2016 年,MacBook Pro 的機身厚度再被推向極致,這款 MacBook Pro (Thunderbolt 3) 參考了一年前推出的全新 MacBook 結構,無論是 RAM 及 SSD,都焊死在底板上,升級空間是「零」,也是「全自閉」型號。
MacBook Air
2008 年推出的 MacBook Air,是 Apple 首部摒棄 CD-ROM 的系列,或許就是 MacBook Pro Retina 版本的前身,它的 RAM 同樣是焊死在底板上,用戶只能更換 SSD,由於 MacBook Air實在太受歡迎,即使專屬介面 SSD 十分昂貴,不少朋友仍會加大 SSD 方便工作。
到了 2018 年,全新的 MacBook Air 也跟隨 Apple 近年的「全自閉」設計方向,無論 RAM 及 SSD 都焊死在底板上,升級空間也是「零」。
* 此文經修改後刊於 26/12/2018 明報《果人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