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5

自動開機

前幾晚夜深人靜時,我正埋首在 Mactivity 加班工作,忽然聽到「噹」的一聲,把我嚇了一跳,原來有部維修中的 iMac 自動「被啟動」了。

起初,我還以為這部 iMac 有甚麼問題,是不是開關掣出了毛病,更一度以為公司是否有一些「不乾淨」的東西。

經檢查後,原來這部 iMac 的主人,在「系統偏好設定>能源節約器」中開啟了「排程」(Schedule),並設好在晚上 11:50 開機。

大家下次把電腦拿來 Mactivity 維修時,請先關閉這個「排程」功能,尤其是設定在三間半夜自動開機的, Mac 嚇人無藥醫。

2012/05/24

now TV & Apple TV



我是一名電視精,不用上班的日子,每天都會花很長時間看電視。而看得最多的,應該是 TVB 的互動新聞台,雖然我仍然搞不清它互動在那裡。

自從去年買了一台內置解碼器的 iDTV 後,我經常會看 83 台,即是 TVB 互動新聞台。就像看報紙一樣,只看一份報紙是不夠的,遇上重大新聞,我也會透過電腦,在網上收看有線新聞台及 now 新聞台的報導。

一向十分緊貼科技潮流的 now TV,最近推出了「now 隨身睇」App(香港 iTunes Store 適用),可以在 iPhone 及 iPad 隨時收看幾條免費頻道,包括 now 香港台、now SPORTS 精選台及我最愛的 now 新聞台。

用 iPad 收看 now TV 本來已十分不錯,但如果我在家中的話,何不使用電視機來收看呢?這樣,我就可以跟其他家庭成員一同分享節目內容。「now 隨身睇」支援 AirPlay 無線播放技術,我可以一按即把節目內容傳送到已連接 Apple TV 的電視機,感覺就像安裝了 now TV 機頂盒一樣。


對很多人來說,「now 隨身睇」是把電視帶在身上,隨時隨地收看電視。但對我這個家中從來沒有安裝 now TV 的用家來說,「now 隨身睇」配合 Apple TV,就是把 now TV 帶回客廳,而且完全免費。

最令我感到意外的是,「now 隨身睇」的畫面竟然十分清晰,尤其是 now 香港台。除了開始播放時的十數秒有點模糊外,其餘時間的畫面質素,比我經常收看的翡翠台不惶多讓,而且訊號十分穩定,從來沒有中斷過。唯一美中不足的是,now 新聞台竟然仍然用 4:3 比例來製作,實在看不慣兩旁那條黑框。


有人說,看電影就要到電影院;我說呢,看電視就要用電視機。Apple TV 可能是我今年所買最超值的一件產品,如果你已有 Apple TV,又是一名電視精的話,一定要試試這個「now 隨身睇」。不過要記得把 iPad 的自動鎖定時間改為 15 分鐘,否則每隔幾分鐘就會中斷連線,十分無癮。

備註:Mactivity 設有 Apple TV 3 現貨發售,定價 HK$1,148,送掛牆架一個

2012/05/19

表哥你好嗎?

最近接受了幾個本地 Podcast 的邀請(包括歷悠久的 CMM 大蘋果時代),在節目中跟聽眾及主持分享一些在 Mactivity 工作的見聞。有上來 Mactivity 的訪客問我,為甚麼節目主持都稱呼我為「表哥」?在 Facebook 中甚至有朋友以為我真的有很多表弟表妹。

「表哥」的由來,要由 2008 年第一次到 CMM 大蘋果時代( Season One)接受訪問談起。那次我跟主持人談到做 Apple 維修服務的趣事,其中提到,如果你家中 PC 電腦壞了的話,一般都不需要出外找專人維修的,因為你身邊總有一個親戚朋友懂得維修 PC 電腦,他可能是你的哥哥或弟弟、可能是公司電腦部的同事、可能是你朋友的朋友、可能是中學或大學時的同學、可能是家姐細妹的男朋友、可能是隔離屋陳師奶的兒子、也可能是每年只有大年初一才會見面的「表哥」。

如果你是 Mac 用家,身邊沒有親戚朋友能夠替你解決有關 Mac 的疑難,我可能就是你那個好像很熟但又不太熟的親戚,專門替你照顧 Mac 的「表哥」了。

其實我也十分喜歡這個意外得來的別號,感覺很親切。只是希望再過幾年,不要由「表哥」變成「表叔」就好了。

2012/05/11

程式開發者看無障礙理念

以下短片,是一位視障朋友 Walter 示範怎樣用 iPhone 上的「HK Movie 香港電影」來查詢電影資料及購票。我跟大家一樣,起初也很懷疑 Walter 是否真的喜歡看電影,後來才知道他是真的喜歡看電影,只是他不會介意有沒有 3D 版本。(日後有機會再為大家介紹專為視障朋友而設的電影聲音導賞服務)


mAccess 社群的成立,除了是想讓更多朋友了解及懂得使用 VoiceOver 技術外,另一個很重要的目標,是希望傳達無障礙科技的訊息,讓程式開發員在設計各類型軟件和手機程式時,及在開發期間即能注意到一些細節,能夠方便殘障人士操作及使用,令他們可以共享這些程式為生活所帶來的便利。

以「HK Movie 香港電影」為例,視障朋友大致上也能順利操作,無論電影介紹、場次、時間表等都可以清楚讀出,這個是值得讚賞的,但到了顯示座位表時就出現「無法發音」的狀況。視障朋友雖然看不到座位表,但程式開發員如果能在座位表中加上入座率、有沒有相連座位之類的實用數字,視障朋友在致電購票時就更加便利。

mAccess 其中一位義工及 iOS 程式開發者 Jason Leung,早前在 mAccess 網頁中分享了 iOS 程式開發者初看無障礙理念的文章,現轉載如下。希望以後有更多程式開發者,在設計手機程式時能加入這些無障礙輔助科技的元素。如果你是程式開發員,或對無障礙技術的運用感到興趣,甚至想成為 mAccess 的義工,歡迎你加入 mAccess 的 Facebook 專頁,或瀏覽 maccess.org 網頁

iOS 程式開發者初看無障礙理念
- Jason Leung

在未認識 mAccess 的無障礙理念之前,小弟實在沒有想像過原來無障礙也可以融入程式開發之中的。

在普羅大眾的認知之中,總是認為程式介面越華麗越好用。但原來也有不少的朋友真正需要的反而是詳細的文字及聲音去理解程式的操作方法。

由於我沒有開發無障礙程式的經驗,暫時只能憑有限經驗推敲一些無障礙程式應該需要的特性,我也希望可以在日後開發特定的軟件加入這些無障礙的特性。不過,我暫時仍然時無障礙理念的外行人,還望各位可以多多幫忙指正,一起討論,建立一個更完善的無障礙程式開發指引吧!

無障礙 iOS App 應有的特性:

1. 由於 iOS 已提供一個極為方面的 Voice Over 功能,已經大大減少開發者在語言方面的處理,所以應該多加以利用,在程式界面裏,盡可能使用文字按鈕及說明,盡量不要以圖像形式處理的按鈕及說明文字,這樣視障朋友便可以用 Voice Over 大約了解程式的各位按鈕、以及操作方法。

2. 字體大小方面也可以盡量採用較大的字型,雖然 iOS 也提供放大鏡功能,不過終於要捲來捲去實在不太方便。

3. 在使用說明裏加入各個按鈕或資訊的位置敍述(例如:左上角的回上一頁按鈕,右下角的確定按鈕等)。

4. 按鈕盡量少而大,並盡量安排於四個角落。

5. 假如使用者按下按鈕,可以的話也提供震動回饋,確定動作的話只要在按鈕範圍內放手便可;取消的話只需將手指移動到沒有震動回饋的範圍再放手便可。

6. 由於 Voice Over 讀字的順序是由上而下的,所以經常改變的資訊應該放在較高位置以便 Voice Over 第一時間可以讀到。

由於小弟的經驗尚淺,日後假若有新的體會,定會跟大家繼續分享。

2012/05/05

mAccess 社群

因為喜愛 Apple 的關係,十年前透過 MACitizen 認識了一班同樣喜愛用 Mac 的朋友,包括會長 Derek。近年來,我的工作比較忙,未能出席 MACitizen 每月的聚會,但仍然會關心讓組織的動態。幾個月前,我認識了 MACitizen 中一位很特別的會員 Walter Tsui。

Walter 是一名視障人士,但我相信很多人看到他如何熟練地操控 iPhone 後,都會驚嘆原來 iPhone 已內置了那麼出色的 VoiceOver 功能,不用額外花費一分一毫,就能幫助視障人士處理很多日常事務。後來,我知道 Walter 跟 MACitizen 中很多熱心的會員組織了一個叫 mAccess 的組織,旨在推廣無障礙技術的運用。於是便自告奮勇加入 mAccess,希望能出一分力,讓更多朋友了解 iPhone 及 iPad 等設備能夠如何協助殘障朋友,改善他們的日常生活。


我們一班義工現正埋首製作一系列的教材,包括 VoiceOver 使用手冊及教學影片。未來,我們更會跟一些本地機構合作,將 VoiceOver 及其它無障礙技術推廣開去。

記得有一次 mAccess 在拍攝 VoiceOver 教學影片後,「碰巧」有一部 The New iPad 出現在桌上,於是我們就嘻嘻哈哈地拍下了這個很有特色的 The New iPad 開箱影片,並由 Walter 親自示範怎樣「合埋眼」去設定一部全新 iPad。過程中,我們還透過 VoiceOver 功能,把 iPad 的屏幕暫時關閉,讓大家能親身感受到視障朋友的處境。最後,Walter 還用 iPad 替我們幾位成員拍了一張照片留念。



如果你認識一些殘障人士,或對無障礙技術的運用感到興趣,甚至想成為我們的義工,歡迎你加入 mAccess 的 Facebook 專頁, 或瀏覽 maccess.org 網頁

2012/05/04

iPad vs MacBook Air



雖然 Apple 在 iPhone、iPad 及 Mac 之間的定位十分清楚(就是要你全部買回家),但仍有不少朋友表示,在選購 iPad 或 Mac 時(特別是 11" MacBook Air)不知該如何抉擇。

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分析兩者的分別,例如便攜程度、電池續航力、價格、周邊用品數量等等。我在 Mactivity 也經常替朋友分析這個問題,也有一些心得。

內容製作

iPad 雖然號稱「平板電腦」,但它究竟不是一部傳統的電腦,不是執行大家熟悉的 Mac OS X 或者 Windows 操作系統,也因這個原因,它不能執行傳統的電腦軟件,只能透過 App Store 下載 iPad 專用軟件。

如果你的工作只是處理一些簡單的文書或試算表,iPad 上的 Pages / Numbers / Keynote 絕對足以應付;但如果你要製作一些大型文件,例如編寫一本書、製作一個網站、整理一個有幾百頁而又聲色俱全的簡報,iPad 上的應用軟件功能或者未臻完善,而在處理複雜文件時,我們往往也要在數個軟件之間不停切換,而 iPad 在多工操作(Multi-task)方面也尚待改善。

此外,MacBook Air 擁有的實體鍵盤、大容量 SSD 硬碟、高速傳輸介面、能連接多種週邊設備等,都是 iPad 所欠缺的。

內容觀賞

擁有 10" 屏幕的 iPad 或者不是一部功能齊全的內容製作工具,但我認為它卻是一部很好的內容觀賞工具。

使用 MacBook Air 時,你往往要一張四平八穩的檯面,正襟危坐的把十指放在鍵盤上操作。相反地,因為 iPad 輕巧、使用方便、電力持久,更有 3G 網絡能隨時上網,你可以站著使用、坐在梳化上使用、攤在床上使用、乘車時使用、甚至去廁所時使用;你可以在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姿勢操作 iPad,可以透過它瀏覽網頁、檢查電郵、看電子書或雜誌、觀賞相片及影片等。

iPad 的多點輸入技術(Multi-touch),配合內置的多個感應器,可以說是最容易使用的電腦裝置,無論三歲小孩到八十歲長者都能很快上手,這些也是 MacBook Air 有所不及的。

2012/04/30

首次設定 Apple TV

很多朋友聽到我用 Apple TV 上的 YouTube 觀看影片時,都會問我怎樣做到。我那時就覺得很奇怪,怎會做不到?Apple TV 有那麼大的圖像,那麼清楚的顯示,怎會不知如何使用?於是我抱著「今日睇真啲」精神,重新把我的 Apple TV 設定一次,終於讓我知道真相了。

首次開啟 Apple TV,會有一些基本設定,例如語言、網絡之類,應該都不會搞錯。


之後會進入主晝面。不錯,就只有「電腦」及「設定」,我相信很多朋友說找不到 YouTube 就是這個原因。


不要放棄,在「設定」中,進入「iTunes Store」。


如果你只打算看 YouTube,是不用登入 iTunes Store 的,只需在「位置」裡指定地區。


若你想看美國地區的內容,就選擇「United States」,你也可以選擇「日本」,但暫時沒有提供「香港/中國/台灣」。我試過貪得意選了法國,電影及音樂都是浪漫的法文,但我看不懂。


退回主目錄,現在的 Apple TV 就變得相當豐富了,當然包括了 YouTube 及荷李活電影。


心動?想買一個回家玩?Mactivity 設有 Apple TV 3 現貨發售,定價 HK$1,148送掛牆架一個

2012/04/29

正確安裝軟件方法



自從 Mac App Store 推出後,在 Mac 上安裝軟件就像在 iPhone/iPad 一樣簡單,「只需點按一下,即可在 Mac 下載和安裝任何應用程式」,保證不會出錯。

不過,仍然有很多軟件未有在 Mac App Store 出現,要我們沿用舊式方法來安裝。據我在 Mactivity 所觀察,不少朋友都不懂如何正確安裝軟件。最經常收到的一個詢問就是:「為甚麼每次當我執行某個軟件,都要等一陣子,而桌面又會忽然彈出一隻軟磁碟 Icon?」

讓我用很多朋友都有安裝的 Firefox 來說明一下。

首先,為了節省下載時間,當你下載 Firefox 時,它是一個已經壓縮的 DMG 格式。連按兩下這個 DMG 檔案,會進行一個解壓過程。視乎該 DMG 檔案的容量,過程可能由幾秒到幾十秒不等,最後會有一個好像軟磁碟的 Icon 出現在桌面。

軟磁碟的 Icon 是一個很懷舊的設計,就像 N 年前使用電腦時,模擬把一隻軟磁碟放進電腦,於是桌面就出現這個軟磁碟 Icon。這隻軟磁碟有一個特性,它只是暫時存在的,當你登出或重新啟動電腦,這隻軟磁碟都會自動退出或消失。

錯誤示範


很多朋友都愛把 Firefox 直接拉到 Dock 上,方便日後執行時,一按即可。這時,你不會感到有任何異樣。

關機或登出後,當你再按 Dock 上的 Firefox,因為內含 Firefox 的軟磁碟已消失,Mac OS X 又要用幾秒到幾十秒,從 DMG 檔案中把軟磁碟釋放出來,所以桌面的軟磁碟又出現了。這就解釋了「為甚麼每次當我執行某個軟件,都要等一陣子,而桌面又會忽然彈出一隻軟磁碟 Icon?」

如果你為了節省硬碟空間,不幸把這個 DMG 檔案丟到垃圾桶裡,就會出現更嚴重的情況:Mac OS X 找不到 DMG 檔,就不能從新釋出 Firefox,即是不能執行 Firefox,最後 Dock 上會出現一個問號。這時,相信你腦海同樣會出現一個問號吧?

正確示範


正確的安裝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把 Firefox 先拖入應用程式檔案夾中,這就完成安裝過程了。其實,當你打開 Firefox 軟磁碟後,它就有這樣的明示了,你看到那個箭頭嗎?

以後,你可以在應用程式檔案夾中找出及執行 Firefox。如果經常需要執行 Firefox,更可把 Firefox 直接從應用程式檔案夾中拉到 Dock 上。

有別於上面的錯誤示範,因為真正的 Firefox 軟件已安裝到應用程式檔案夾內,每次執行都不用再花時間解壓,當然也再看不到忽然出現在桌面上的 Icon。

其它安裝方法


如果打開後的應用程式樣子像一個「啡色盒子」的話,安裝方法就不是把它放入應用程式檔案夾中。它就像 Windows 常用的 Setup/Installer 安裝程序,只需按兩下執行它,就會透過安裝程序把相關軟件安裝到 Mac 上。

2012/04/24

自製 AirPrint 印表機



Mactivity 有一台印表機,已用了六年多,由公司開業一直使用至今,是我的老拍檔。這是一部沒有網絡連線功能、也沒有無線 WiFi 功能的黑白鐳射印表機,平時只透過 USB 把它接到一部 MacBook 上,供自己打印用。

自從 iPhone 及 iPad 流行後,越來越多朋友有需要由 iPhone 及 iPad 打印文件。以往,如果有訪客想從他的 iPhone 或 iPad 打印文件,我會請他們把文件電郵給我,讓我替他們把文件打印出來,但這樣實在很不方便。(不錯,我是指對我很不方便)

自去年開始,擁有無線打印 AirPrint 技術的印表機開始普及,但我並不打算為此放棄我的老拍檔。於是在網上找來一個叫 AirPrint Activator 的程式(免費),讓這台舊式印表機也能扮時髦,成為一台擁有無線打印 AirPrint 技術的印表機。

先到 AirPrint Activator 網頁下載 AirPrint Activator v2 程式。


下載後,把「整個」AirPrintActivator 檔案夾拖到應用程式中。


到「系統偏好設定>列印與掃描」中,確定已點選「在網絡上共享此印表機」,並按「共享偏好設定」作深入設定。


確定已開啟「印表機共享」。


打開 AirPrint Activator 並開啟,這時應該看到已分享出來的印表機。


在 iPhone 或 iPad 上,按下軟件上的「分享表」(Action Icon),再選擇「列印」。


我的老拍檔出現了,可以直接按「列印」。


如果你有一部以上的印表機,也可以選擇其它可供選擇的型號。


因為我的印表機是透過 USB 連接在 MacBook 上,所以要扮無線打印 AirPrint 時,一定要把 MacBook 開啟。真正擁有 AirPrint 技術的印表機,是可以獨立操作,不用依附在其它電腦上,方便得多。

不過,我在試用 AirPrint Activator 時也遇到一些不穩定狀況,未必每次都能順利列印。如果你對 AirPrint Activator 有任何疑問,記著不要找我,請到 AirPrint Activator 官方討論區查詢。

2012/04/20

避免 iPhone、iPad 意外同步



Mactivity 有一個服務,相信不少朋友都享用過,就是 iPhone 充電服務。因為朋友多數使用 Mactivity 的電腦作充電用,有時我會刻意提醒他們,要留意 iTunes 彈出來的提示警告,千萬不要按下「同步」,否則可能會讓大家的資料「交叉感染」。

如果你不想每次充電時都提心吊膽,怕會引起「交叉感染」,可以在 iTunes 的偏好設定內,點選「避免 iPod、iPhone 和 iPad 自動同步」,這樣插上 iPhone 後,就只會充電、不會同步。

其實有了 iCloud 後,備份服務都交給了 iCloud 代勞,令到 iPhone 需要接上 iTunes 傳輸資料的機會越來越少,你看我上一次的備份日期已是四個多月前了。

2012/04/17

Apple TV 掛牆架



今次為大家介紹一個小配件,是專為 Apple TV 2/3 量身訂造、顏色也十分配合的掛牆架(Wall Mount)。

Apple TV 體積十分輕巧,很多人都想把它貼在電視機背後,進一步節省空間。但如果直接用雙面膠紙貼在機背,每次取下來都會很不方便。有了這個掛牆架,你就可以用附送的雙面膠紙把它固定在電視機背後,再把輕巧的 Apple TV 套上去,以後要把 Apple TV 取下來就方便得多。

這個 Apple TV 掛牆架零售價 HK$78。讓我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因為我實在太愛這個設計,所以決定連同 Apple TV 3 一起發售,不另收費

最後,讓我告訴大家一個更好的消息,如果你過去在 Mactivity 購買了 Apple TV 2 或 Apple TV 3,可以憑本公司發出的購買收據,在 2012 年 5 月底前到 Mactivity 補領這個掛牆架,費用全免,作為報答大家對 Mactivity 的支持。

2012/04/11

過橋抽板


為了節省下載時間,網上很多資源都是以壓縮的格式供用家下載,例如 ZIP 格式。Mac OS X 內置了「封存工具程式」(Archive Utility),能自動打開(解壓縮)這類壓縮檔,還原它的真身。

一般來說,我們的最終目的只是要那個打開後的真身,至於那個壓縮檔,隨手就會把它丟掉。不知道 Mac OS X 可否自動替我把這個壓縮檔丟到垃圾桶呢?

「封存工具程式」並不是放在「工具程式」目錄下,而是放在 Macintosh HD>系統>資源庫>CoreServices 之下。


打開「封存工具程式」內的「偏好設定」,在「解壓縮後」選擇「將封存檔丟到垃圾桶」。以後當你再打開任何壓縮檔,在釋出檔案真身後,那個壓縮檔就會自動「被消滅」了。

奉勸大家,對壓縮檔過橋抽板不緊要,做人就最好不要過橋抽板,這是很不道德的。

2012/04/08

使用 iPad 控制 Apple TV



Apple 一直未有在香港推出行貨版 Apple TV,不少朋友都認同,香港地區的 iTunes Store 既然沒有電影及電視可供購買租賃,買了 Apple TV 就不會有太大用途。

購買租賃電影及電視是 Apple TV 的功能之一,但卻不是唯一的功能。不少朋友也覺得 AirPlay 及 AirPlay Mirroring 很有用,而我最近就經常透過 Apple TV,在家中的電視機上觀賞 YouTube 影片。跟以往在電腦上觀賞 YouTube 影片不同,可能電視機始終較大較舒服,看影片時會特別投入及專心。


雖然 Apple TV 設有中文介面,但暫時仍未提供中文輸入法,要透過隨機附送的遙控器輸入中文幾乎是不可能的,搜尋中文影片時會有一定困難。因為我有 iPad,本來可以在 iPad 上搜尋要播放的影片,再透過 AirPlay 把影片傳到電視機,但如果 Apple TV 本來就可以播放 YouTube 影片,為甚麼要那麼轉折呢?

最近發覺一個叫 Remote 的 iPhone/iPad 免費程式,能將 iPhone/iPad 取代隨機附送的遙控器,而且功能更強大,輸入文字時(不論是中文或英文)也更方便。

首先你要在 Apple TV 內啟動「家庭共享」功能(設定>電腦>開啟家庭共享),並以 Apple ID 登入,讓 iPhone/iPad 可以找到它。

到 App Store 下載 Remote。


打開 Remote,選擇「開啟家庭共享」。


輸入 Apple ID 及密碼。


選取想要控制的 Apple TV,例如我家中的 jcTV。


選擇「使用手勢來控制 Apple TV」。


進入控制主畫面,這時你可以透過手勢在 iPad 上控制 Apple TV 了。


手勢輔助說明一。


手勢輔助說明二。


手勢輔助說明三。


當要輸入文字時,就可以在 iPad 上叫出鍵盤及變換各種不同輸入法,輸入速度比起那個虛擬鍵盤快十倍以上!


為方便香港用家也能輕易購買得到 Apple TV,Mactivity 設有少量 Apple TV 3.0 現貨發售(美國版),並提供 7 日退換服務,定價 HK$1,148,歡迎查詢

2012/04/06

簡介 vs 檢閱器



在 Mac OS X 上要更深入了解一個檔案的屬性,一般都會打開「簡介」(Get Info),方法是先選取一個項目(例如一個程式或一個文件檔),然後按 Command+I 或在 Finder 功能下選取「檔案>簡介」

如果你想知道幾個項目的「簡介」,很多朋友都會逐次按下 Command+I,同時又要逐次關閉「簡介」內容,這樣比較費時。除了「簡介」外,Mac OS X 也提供了一個「檢閱器」(Inspector),平時好像較少朋友提起。

如果說「簡介」是顯示靜態內容的話,「檢閱器」就是顯示動態內容的了。仍然是先選取一個項目,然後按 Command+Option+I 或在 Finder 功能下先按 Option 不放,再選取「檔案>顯示檢閱器」


「檢閱器」跟「簡介」看上去差不多,但有一點不同,就是「檢閱器」的四邊都是直角的。打開「檢閱器」後,只要選取其它物件,新物件的簡介就會在「檢閱器」中出現,不用每次按 Command+I 來取得內容,直至你按下「檢閱器」左上角的紅點取消為止。

善用「檢閱器」的話,可能會替你省下不少時間。

2012/03/23

透過 iCloud 回復全新 iPad



全新 iPad 出來了(即是大家習慣叫的 iPad 3),而且貨源充足,用家們不用通宵排隊、也不用付出不合理的炒價,就能輕易買到全新 iPad,實在可喜可賀。

作為舊 iPad 的機主,如果你的舊 iPad 已經升級到 iOS 5 時,並登記了 iCloud 雲端服務的話,現在只需透過 iCloud,可以完全不用連接電腦的 iTunes,就能把資料由舊 iPad 全部轉移到新 iPad 上(由電腦下載至 iPad 的歌曲、相片及影片等除外),完全實踐 PC Free 的理念。剛好 Mactivity 有一部舊 iPad 及一部新 iPad,現在就示範怎樣由舊 iPad 過渡到新 iPad。

首先我們要確定已經把資料備份到 iCloud 上。先到「設定>iCloud」,選取那些基本資料需要備份,例如聯絡資訊、行事曆等。


按「儲存與備份>管理儲存空間」,選取正在使用的 iPad。


按「顯示所有應用程式」。


選取要備份的應用程式,例如我覺得「am730原味版」不需備份,就不選取了。


確定後,按「立即備份」。


現在讓我們轉到新 iPad 上。第一次啟動新 iPad,要回答一連串問題,其中在「設定 iPad」時請選擇「從 iCloud 備份回復」。


填上 iCloud 賬號資料。


選擇想要備份的日期,一般應該是選擇最新版本的備份。


然後就是漫長的等待了。由於 iCloud 伺服器存放在海外,區區 300MB 的備份可能要花 30 分鐘或以上時間來回復。


終於完成了,舊 iPad 上應用程式的名字及佈局都出現在新 iPad 上,並增加了三個跟視像鏡頭有關的應用程式。只需再花多一點時間,讓應用程式自動下載到新 iPad 中,你的新 iPad 就順利過渡了。

最後要來一個免責聲明:如果你在備份及回復中有任何資料損失,不要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