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過往數十年的電腦史,電腦硬件技術不斷進步,無論是中央處理器、圖像處理器、記憶體、Wi-Fi、USB 傳輸埠等,速度都在逐年攀升,唯獨傳統硬碟(Hard Disk Drive,簡稱 HDD)這項儲存裝置,在速度上沒有什麼提升,只見到 HDD 在容量上不斷加大,由 10 年前常見的 1TB 演變到現在的 4TB,甚至不太常見的 10TB,但在速度上卻沒有重大突破,於是便有了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rive,簡稱 SSD)的出現。
雙儲存系統 速度容量兼享
SSD 用來儲存資料的核心是 Flash 快閃晶片,即是 iPhone 及 iPad 等使用的儲存空間技術,它的優點包括快速、寧靜、輕巧、省電、防震等。Apple 在 2008 年首次應用 SSD 技術在 Mac 電腦上,那就是當年 Steve Jobs 在發佈會從公文袋拿出來的第一代 MacBook Air,記得當年標準配置的 MacBook Air 是使用 80GB 的 HDD,售價 US$1799,顧客可以另加 US$999 把 80GB 的 HDD 升級為 64GB 的 SSD,價錢貴了容量卻縮減了,這可能就是 SSD 唯一的缺點:貴,尤其是在 SSD 仍未算普及的年代。
如果想要 SSD 的速度,又想要 HDD 的大容量,卻又不想付出天價,可以怎辦呢?Apple 在 2011 年推出的 iMac,引入了「SSD+HDD」的概念,在原有的 1TB HDD 外,可另付 US$600 加入另一個 256GB 的 SSD,並把 macOS 作業系統及應用程式預先安裝在 256GB 的 SSD 上,至於 1TB 的 HDD 便可用作存放自己的檔案。這個做法的好處是執行各個應用程式時,都能享受 SSD 帶來的速度,其他佔據大容量的檔案又可安放在 1TB 的 HDD 裏,有點像 PC 世界中 C Drive 及 D Drive 並存的概念。不過,這類「SSD+HDD」獨立存放檔案的模式,操作時用家要首先決定把資料存放在快速但細小的 SSD,或緩慢但容量龐大的 HDD 上,否則日後想更改存放位置時,就要大費周章,造成諸多不便。
結合 HDD 與 SSD 檔案自動擺位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Fusion Drive 便應運而生,它把 SSD 及 HDD 融合成單一的磁碟,例如 27" iMac 上的 Fusion Drive,就是結合 128G SSD 及 3TB HDD,但用家在桌面上,只會見到一個 3.12TB 的 Fusion Drive。常用的檔案,包括 macOS 作業系統及常用的軟件,會存放在 Fusion Drive 中的 SSD 部分,以確保有最快的啟動速度。至於其他的資料文件,macOS也會根據使用的頻率,把常用的存放在 SSD 內,不常用的存放在 HDD 內,整個過程由 macOS 在背後執行,用家完全不必理會,便能得到最理想的效果。
Apple 可算是率先放棄 HDD 的電腦廠商,現在只剩下 iMac 仍然提供 HDD 及 Fusion Drive 選項,其中 21.5" iMac 又因為使用了體積較小,但效能較低的 2.5" HDD,它的老化速度更為明顯。近年很多使用 HDD 的 Mac 機用家,已了解到 SSD 能顯著提升舊機的效能,紛紛自行或找專門店把 Mac 機內的 HDD 升級為 SSD,以延長 Mac 機的壽命。但隨着 SSD 的成本逐漸下降,相信 Apple 很快就會步向全面使用 SSD 的年代,到時用家就不需要為 HDD 老化而煩惱。
* 此文經修改後刊於 27/2/2019 明報《果人果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