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2

試用 Logitech K760 太陽能藍牙鍵盤



對一般電腦用家來說,鍵盤及滑鼠應該是最經常使用的輸入工具。雖然說,只要有合適的驅動程式,PC 的鍵盤也可以在 Mac 上使用,但一些 Mac 常用的「變更鍵」(Modifier Keys),例如 Option/Command 鍵,在 PC 鍵盤上通常都標籤為 Alt/Windows 鍵,部份 Mac 用家或會覺得不爽。

隨著 iPhone/iPad 等流動設備的流行,不少廠家都陸續推出 iPhone/iPad 專用的配件,連 Mac 也可以受惠。上星期,我就收到廠家送來一隻剛推出不久的 Logitech K760 太陽能藍牙鍵盤。

以下是我做的一個測試報告,並沒有收取任何報酬,不過廠家說我可以保留測試樣本,特此聲明。

第一眼看上去,K760 跟 Apple 的藍牙鍵盤長得很接近,包括了 Mac 鍵盤獨有的 Option/Command 鍵等,感覺很親切。它們同樣很輕、很薄、方便攜帶,但 K760 頂部則多了一組很搶眼的太陽能面板。

K760(上)Apple 藍牙鍵盤(下)


K760(右)Apple 藍牙鍵盤(左)

K760(下)Apple 藍牙鍵盤(上)


K760 底部同樣設有防滑設計

廠家稱 K760 在一般室內環境下也能充電,每次充電就可以使用三個月。參考說明書內的電池棄置方法,原來用家並不能自行更換鍵盤底下的一組充電電池,看來廠家很有信心這組電池可以用上好幾年而不用更換。有朋友說使用環保袋比使用膠袋更不環保。究竟使用太陽能充電,是否真的較為環保呢?這個我不太清楚,但可以減少更換電次數,就一定方便得多。

首先我嘗試在 MacBook 上配對 K760,過程十分順利,只要幾個標準步驟就能成功配對。在未有安裝任何驅動程式時,它已能成功辨識調節音量及光暗等功能鍵,但另一些功能鍵例如 Lanchpad 等,則要先在 Mac 上安裝相關的驅動程式才能啟用。K760 鍵盤的排列方式、每個鍵的大小、甚至按鍵的感覺,跟 Apple 藍牙鍵盤都差不多,習慣使用 Apple 藍牙鍵盤的用家,對 K760 應該很易上手。

K760 上的功能鍵在 Mac 上能順利辨認

我以前也使用過一些 Logitech 的無線鍵盤及滑鼠,但都需要插上一個 USB 收發器才能連接,浪費了珍貴的 USB 接口。現在所有 Mac 都配有藍牙功能,使用藍牙連接的 K760,對 Mac 用家來說可說是方便得多。當然,廠家考慮使用藍牙連接的另一個原因,也可能是為了配合 iPhone 或 iPad 使用。

K760 左上角有三個藍牙設備選擇鍵,可同時支援三台設備。如果你同時擁有幾台 Mac、iPhone 或 iPad,只要把三台設備配對這三個鍵,按一個鍵就能輕鬆在三個設備之間切換,免去每次轉換設備時的煩瑣設定,十分方便快捷。


切換藍牙裝置快捷鍵

K760 的官方定價是 HK$799,而 Apple 藍牙鍵盤的官方定價則是 HK$518,兩者都是貴價貨。

經過幾日的測試,使用 K760 打字的感覺很不錯,加上 Mac 專用的變更鍵及功能鍵等,使用上跟 Apple 的藍牙鍵盤其實沒有多大分別,而且不用擔心電池耗盡,特別適合怕麻煩的用家。但我暫時不會考慮 K760 作為工作上的拍檔,主要因為我的工作需要輸入大量數字,沒有獨立的數字鍵始終較為不便;而且我也很少使用 iPhone 及 iPad 作大量文字輸入,「一鍵切換」對我來說也沒多大功用。

最重要的是,我現在擁有一個很出色的鍵盤:Apple Pro Keyboard。


最後一提,我在使用「奇摩輸入法」輸入中文字時,不知是否打字打得太快,字詞延遲推出的時間有時會比較長,我在使用 Apple Pro Keyboard 有線鍵盤時是很少遇到的,不知這是不是無線鍵盤的通病?

更新:我把這個 Logitech K760 太陽能藍牙鍵盤轉送給 mAccess,因為這個組織會接觸到不少殘障朋友,據知他們平日要到街上的商店詳細體驗這些新產品頗為不便。當我看到 Walter 會長示範這個鍵盤配合 VoiceOver 能做出更多「特異功能」時,真的是嘆為觀止,看來 Walter 可以寫一篇另類的測試報告。

2012/07/14

HDD vs SSD vs FLASH



今日個人電腦儲存資料的媒介,一般都是使用硬碟機(Hard Disk Drive / HDD)。 HDD 面世已超過 50 年,但因早期 HDD 價格十分昂貴,所以並不普及。我最初接觸的電腦就沒有 HDD,而是使用軟碟(Floppy Disk)。年資較長的電腦用家,都見證著 HDD 容量不斷提升、價格不斷下跌,進而普及成為主流儲存媒介

隨著電腦速度不斷提升,大眾開始覺得 HDD 速度緩慢、追不上電腦其它組件的發展,而且 HDD 因為物理限制,比較容易受到震盪及磁場影響,因此較容易損壞。相信不少朋友也有「死硬碟」的痛苦經歷,所有積存多年的資料盡化烏有。若果沒有做好備份,就可能要光顧 Mactivity 的數據復修服務


MacBook Pro 上使用的傳統硬碟 (HDD)。

幾年前開始,廠商們開始推出一款使用快閃記憶體(FLASH)的儲存媒介,稱為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rive / SSD)。大多數生產 SSD 的公司,為了使新產品能同時兼容傳統電腦的設計,所以都會將 SSD 包裝成 HDD 的外觀及尺寸,並使用跟 HDD 一樣的連接介面,這樣消費者就可以很容易在市場上買到一隻 SSD,來代替原來的 HDD。

相對傳統 HDD,新的 SSD 速度較快,也不易受震盪及磁場影響,比較安全及穩定。雖然 SSD 近年來發展一日千里,但受到生產成本所限,售價仍要比 HDD 貴好幾倍,所以一般只有高階電腦才會採用。


打開外殼後的傳統硬碟 (HDD) 及固態硬碟 (SDD)。

自 2008 年起,Apple 開始把 SSD 引入到 MacBook Air 手提電腦上。在第一代的 MacBook Air,HDD 仍是標準儲存裝置,客人如果想有更快的速度,可以額外付費升級到 SSD。

為了令 MacBook Air 變得更輕更薄,Apple 在 2010 年的 MacBook Air 上使用了不同的儲存裝置,外觀不是傳統 HDD 的樣子,而直接把 SSD 當中的組成零件 FLASH 赤裸裸地安置在底板上。因為它的外表不再像一隻磁碟,所以 Apple 就不再稱它們為 SSD,而直接把這個儲存裝置稱為快閃儲存(FLASH)。


在 2010 年以後的 MacBook Air 上,FLASH 快閃儲存裝置不再有一個外殼包起來


在選購 MacBook Pro 時,使用快閃儲存技術的設備稱為固態硬碟 (SDD)


在選購 MacBook Air 時,儲存設備會稱為快閃儲存 (FLASH)。

前幾天有客人向我轉述,他說 Apple Store 的同事告訴他,MacBook Air 的儲存裝置不是 SSD 而是 FLASH。這位同事的說法是正確的,現在 MacBook Air 內的儲存裝置,就像 iPhone 或 iPad 內的儲存裝置一樣,我們都不會稱為 SSD,而直接稱為 FLASH 快閃儲存。但既然我們已習慣了把電腦內的儲存裝置稱為 Disk,我覺得依舊稱它為 SSD 仍是可以接受及理解的。

就像 HDD 淘汰軟磁碟一樣,不知 HDD 甚麼時候會正式走入歷史呢?

2012/07/11

Apple TV 行貨到了



Mactivity 在差不多一年前開始銷售 Apple TV,那時因為香港 Apple 沒有提供行貨,而我又經常收到有客人想越洋訂購 Apple TV 的查詢,所以逐漸引入美國版的 Apple TV 在 Mactivity 發售。因為各種運費、稅項、保險及中間人的佣金,再加上一個合理的利潤,所以來到香港的 Apple TV 售價都要 HK$1,000 以上,比美國零售價 US$99 高出不少。

有賴大家的支持,在過去一年中,Mactivity 賣出了不少 Apple TV,尚幸至今未有壞機報告,在幾個月前更向所有在本公司購買了 Apple TV 的朋友回贈一個很實用的掛牆架,作為回報大家的一點心意。

等了又等,Apple 終於推出香港版的 Apple TV,除了提供本地保養服務外,也將定價跟美國版看齊,只賣 HK$788。Mactivity 也訂了一批香港版 Apple TV,供大家選購。據我的經驗,HK$1,000 確是一個購物的心理關口,現在 HK$788 的價格,有引起你購買的衝動嗎?

很多朋友經常問:「你們的售價跟 Apple 一樣的話,現在又沒有附送那個掛牆架,為甚麼要光顧你而不上網訂購?」我的答案通常是:「對呀,歡迎你到 Apple 那邊訂購。」但如果你想在購買前,親自觀看 Apple TV 的操作示範,或想聽聽我的一些個人經驗分享,歡迎你上來 Mactivity 參觀比較。



因為我還有幾隻美國版的 Apple TV(HK$788 加送掛牆架),所以把兩個版本的包裝做了一個比較。因為香港版的 Apple TV 要放入一條較佔空間的三腳電線,所以包裝盒也大一點。



美國版 Apple TV 的包裝上,列明了幾套電影的版權資料。究竟是其麼原因呢?



初時也覺得一頭霧水,原來是包裝上出現了這幾套電影的照片。版權這東西,真的要很認真對待。



香港版 Apple TV 的包裝,沒有了那些電影資料,顯得太簡單了,我個人覺得比較沒有品味。

2012/07/05

整合 Facebook 及 iPhone 通訊錄



將於幾個月後發佈的 iOS 6,其一個重點功能就是 Facebook 的整合(大陸地區除外),可以把 Facebook 上的朋友個人資料融合到聯絡資訊。

如果只是想簡單地把朋友的大頭貼照加到 iPhone 通訊錄中,其實現在的 Facebook 也有這個功能,但身邊又好像沒有很多朋友提起。如果你不怕把你的通訊錄搞亂,不妨依照以下方法搞搞。

首先打開 Facebook App,在功能表單選擇「朋友」。


按右上角的分享按鈕。


選擇「同步更新聯絡資料」。


看一段很嚇人的聲明,再確認「同步更新聯絡資料」。


啟動相關的同步功能。


經過漫長的同步過程後,Facebook 上的大頭貼照就會整合到 iPhone 的聯絡資訊。


除了通訊錄外,這些大頭貼照也會在 Whatsapp 這類程式中出現,找尋朋友就方便得多。其實在 Android 或者 Windows Phone 手機平台上,整合 Facebook 到通訊錄已不是新鮮事,希望 Apple 可以後來居上,做得更出色。

2012/07/02

iOS 設備輸出到舊式電視機



最近談了很多 Apple TV 輸出到電視機的事情,透過 AirPlay 無線方式把 iOS 設備(包括 iPhone、iPad 及 iPod Touch)連接到大電視上,觀賞電影變得十分方便。除著本地 iTunes Store 及 Apple TV 的推出,相信更多朋友會有興趣把 iOS 設備及電視機連接起來。

但回想一年多前,我家中的電視機仍是俗稱「大牛龜」的傳統電視機,它背後並沒有 Apple TV 所需要 HDMI 端子,也沒有其它 DVI / VGA 這類輸入端子,只設有色差線(Component)及三色線(Composite)這類較舊式的輸入端子。那時如果要把 iOS 設備接上這部電視機,只可以使用「有線」的方法。

Apple 過往曾推出過兩組連接線,分別是 Component AV Cable 及 Composite AV Cable,讓 iOS 設備也能對應舊款的電視機,在大電視上播放影片完全沒有問題。


Component AV Cable(色差線)畫質較高


Composite AV Cable(三色線)畫質比較一般

雖然沒有無線 AirPlay 那麼方便,但無論是 Component AV Cable 或是 Composite AV Cable,連接線都有 6 呎長,足夠短距離的移動或調較。以下讓我測試這些連接線對應幾個常用軟件的效果:


能夠對應我愛看的「now 隨身睇」


VDO Next 也沒問題


PPTV 或 PPSTV 這類軟件也能順利操作

據我觀察,早期的 Apple 配件都是特別「抵食夾大件」,以這些連接線為例,除了包括影像及聲音連接線外,Apple 也擔心你在播放影片途中會電力不繼,所以特別加入了 USB 連接線,讓你在接上電視機的同時,也可以同步充電,使電力源源不絕。而更過份的是,這套連接線竟然包括了一個 USB 充電器,以及三隻適用不同地區的轉換頭(香港、美國及歐洲)。


Apple USB 充電器的價錢是 HK$228


Apple Digital AV Adapter,以 HDMI 連接電視機(不連 HDMI 線、USB 充電器等),畫面質素最高,但售價也絕不便宜,要 HK$298。

以往,這些連接線的售價是 HK$388,相對高昂的價格令不少想購買的朋友卻步。最近 Mactivity有一批原裝配件正以特價發售,包括這些連接線,每套只售 HK$228,全部均設一年保用。

如果你已擁有 iOS 設備,但家中的電視機又沒有 HDMI 端子輸入,或想把 HDMI 端子留給其它設備使用,不妨考慮這些「抵食夾大件」的原裝連接線,特別是質素較高的 Component AV Cable,享受一下在大電視上播放影音的樂趣。

尚有其它幾款原裝配件,均以超筍價發售,請參考這裡